】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及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3-11-02 08:50:06


新質生產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密相連,重點聚焦技術含量高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深入領會這一重要概念,有助於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徵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品榮文章表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當關鍵科學技術實現突破並發生質的變化時,必然會引發生產力核心要素的變化,產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密相連,重點聚焦技術含量高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但不意味著拋棄傳統產業,強調傳統產業應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質量發展的特徵。首先是科技供給的高質量,即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生產力變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為在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前沿科技探索、關鍵核心科技、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獲取、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斷占領制高點。其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高質量,即將先進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現實問題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和操作範式,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帶動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

  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文章提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中國未來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途徑,包括營商環境改善、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教育質量等。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國經濟總體上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其原因在於部分產品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不在自己手中,品牌優勢也不突出,由此產生高產值、低收益的問題。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克服高端製造業的技術短板,增強先進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深度融入綠色化。新質生產力具備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特徵,強調維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應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打造高效生態產業集群,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高耗能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並躍遷至價值鏈的高端水平。

  打造數字核心技術。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創新,使得數字技術與其他技術領域不斷實現跨界協同。數字技術創新通過數字網絡和智能算法將對未來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管理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伴隨數字技術創新在各產業領域的滲透、覆蓋和應用,賦能效應逐步擴大,將有力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釋放人才活力。高層次創新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培養能夠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壯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讓創新型人才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領者、推動者。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