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積極發揮基礎設施投資穩增長挖潛能的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9-28 08:45:38


在當前地方政府穩增長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提升基礎設施投資效率和效益變得更加重要。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積極擴大國內需求,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國宏觀逆周期調控的重要工具。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短期內有利於擴大內需、穩定就業,中長期內有利於提升潛在產出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區域均衡發展。同時,基礎設施投資還有利於改善居民福利,加強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保障國家安全。

  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整體保持較快增長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鄒曉梅、李粉文章介紹,21世紀以來,中國基礎設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對穩投資支撐作用明顯。2003年至2017年,基礎設施投資整體年均復合增速達17.3%。2018年開始,受多重因素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一度下滑,2018年至2021年,年均復合增速僅為2.2%。2022年,在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有效投資政策推動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提升至11.5%。

  作為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基礎設施投資“削峰填穀”、平抑經濟波動的作用明顯。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連續5年累計發行66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於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改造、中央儲備糧庫等基礎設施項目。2008年底,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衝擊,政府推出一攬子財政刺激計劃,用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近3萬億元。2012年,國家陸續出台支持棚戶區改造、鐵路、信息消費、節能環保等調結構、穩增長的刺激政策。每一輪基礎設施投資刺激都推動中國基礎設施出現飛躍式發展,不僅彌補了基礎設施短板,也為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投資結構轉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及新基建

  文章表示,總體來講,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結構隨著經濟發展漸進演變,以提高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

  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以能源和交通為主導,並在不同時期有所側重。從“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開始,受益於城鎮化快速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開始加快,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占比逐漸提升。“十二五”時期,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占比超過交通運輸業成為中國投資占比最大的基礎設施行業。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大發展推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出現較快增長。“十三五”以來,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受到廣泛關注,成為政府支持和社會投資的熱點,並且延續至今。

  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投資持續發力

  文章指出,21世紀以來,中國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國家在政策、資金上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率先發力,占全部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從2003年的26%上升至2017年的36%。中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從“十二五”後期開始加快,占比從2012年的20.5%增加至2020年的24.7%。東北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呈先增後降的趨勢。截至2020年,中國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分別為37.5%、24.7%、34%和3.8%。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對於提升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