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打造城鄉發展共同體。 |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衹有實現了城鄉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才能不斷提升,其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發展的主導權才能牢牢掌握在我們國家自己手中。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正處於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需要順應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大趨勢,增強城鄉間要素合理有序的雙向自由流動,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走好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之路。
光明日報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鄧智團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把握和處理城鄉關係。一方面,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國城鎮化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主要表現在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服務功能持續完善,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不斷湧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隨著中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僅2019年至2021年,全國便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000萬戶。另一方面,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裕,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牢;瞄准“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目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突出,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斷加速,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為構建新型城鄉關係、加快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新征程上,需進一步強化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係,推動形成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文章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打造城鄉發展共同體。城市與鄉村是一個互補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機整體,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勢,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一方面,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與經濟要素承載能力,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領帶動作用;分類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在城市群內部持續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等中心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小城鎮間分工協作、共同發展;促進要素資源在大中小城市合理梯度分配,提升落後地區人口向外流動的經濟能力。另一方面,堅持工業反哺農業,按照城市和鄉村的地域特徵和資源條件,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形成城鄉產業互補的局面,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持續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能力、帶動能力,注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均衡發展,推動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和便利,使城市與農村各自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促進城鄉經濟有機融合、互相促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