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上將:日對華充滿怨婦般憤恨 永是侏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3 10:06:24


資料圖:威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千載以降,無論他們的身體呈現何種形態,靈魂都永遠跪著。他們如螻蟻般卑微地生活著。他們只會匍匐,無論在皇權面前,還是在外國侵略者面前。這一狀況到中日甲午戰爭時達到了巔峰。日軍進攻遼東,清軍有5萬人,日軍比清軍少,不到10天,遼東全綫潰敗。旅順要塞,固若金湯,清軍只守了一天,日俄戰爭中俄軍守了近一年。日本軍醫檢查清軍傷口後提交的報告中寫道:“從清兵的創口來看,射入口大抵在背後,自前面中彈者極少。”顯然這是逃走時中彈的。南京大屠殺時,十幾個日本兵押解上萬名俘虜去屠殺,竟無一人反抗,連逃跑都不敢。如果有人帶個頭,用腳踩也把日本人踩成肉餅了,可這個人永不出現。甲午戰爭後,甚至連清朝的屬國朝鮮也做起了瓜分中國的美夢。朝鮮《獨立新聞》1896年發表文章稱:“但願朝鮮也能打敗清國,占領遼東和滿洲,獲得8億元賠償。朝鮮人應下大決心,爭取數十年後占領遼東和滿洲。”

  (三)

  中華文明有一個特點:中華民族一旦遭遇外侮,就會迸射出自強之光。中國總是在接近穀底時獲得重生。甲午一役,中華民族走到了懸崖邊。一個人只有站在懸崖邊才會真正堅強起來。一個民族也一樣。斷了退路才有出路。最慘痛的沉淪造就了最輝煌的崛起。中國被日本打敗後,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大批中國有識之士源源不斷湧入日本,開始了向日本學習的過程。兩千年來,一直是日本學習中國,什麼都學,用過去的話說叫“唐化”,用現在的話說叫“全盤中化”。看看京都和奈良的建築,給人一種寧靜、沉穩的感覺。連房屋的顔色都以灰色調為主。那是唐朝的基調。日本人學中國太凶,以至於認為自己成了中國。1870年中日兩國進行談判時,中方代表要求日本稱清國為“中華”,日本堅決不答應,說:如果稱你們為“華”,那我們不成“夷”了?談判因此差點破裂。

  對華戰爭的鼓吹者福澤諭吉在甲午當年撰文《日清戰爭是文明和野蠻的戰爭》,和他同一時期的植村正久則稱:“要把日清戰爭作為精神問題”,“這是新舊兩種精神的衝突”。甲午以來,日本人看中國的眼光變了,說話的口氣也異樣了。中國當日本的老師兩千年。日本當中國的老師近百年。今天我們的語言甚至都受日本影響極大。像“幹部、路綫、社會、民主”這些最常用的名詞都來自日本。這些名詞占了現代漢語社會名詞的70%。如果删掉這些名詞,很難寫出一篇現代文件。不過,我認為這是日本對中國的反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