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利劍出鞘揚軍威 未來戰場的“撒手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4 10:49:57  


解放軍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開火。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大漠深處,南京軍區某炮兵團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實彈射擊現場。

  三聲炮響,呼嘯而出的前3發炮彈都覆蓋在目標區域內。團指揮員並不滿足,認定還有潛力可挖,大膽修正。

  一聲令下,接下來的5發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直搗目標正中央。

  《人民日報》報道,現場觀摩的新裝備設計專家說:“對該類裝備進行射擊修正,在全軍是頭一遭。”

  這是一支戰功卓著的部隊——1940年組建以來,先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大小戰役戰鬥1000多次。抗美援朝戰場上,他們“奇襲白虎團”的戰鬥傳奇被搬上電影銀幕,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這是一支有著深厚知識底蘊的部隊——建團之初就有79名北平各大學的學生骨幹,被譽為“知識分子團”。

  而今,這支部隊列裝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和某新型反坦克導彈等兩種我軍陸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並創造了同類裝備實彈射擊的最好成績,鍛造成為一支我軍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利劍”。

  從無到有,在探索中跨越

  信息化浪潮使這個團搖身一變,由傳統炮兵團隊成為擁有高新武器裝備的部隊。官兵在一夜之間領到了“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頭等車票”。

  性能先進、價值不菲的裝備落戶該團,全團上下一片歡騰。

  然而,團領導第一次帶領官兵走上訓練場,便感受到了“一窮二白”帶來的尷尬和壓力:作為新裝備的“第一代人”,全團官兵手上一沒大綱教材,二沒人才和經驗。新裝備快速形成作戰能力的要求與缺大綱、缺教材、缺人才的矛盾,歷史性地橫亘在全團官兵面前。

  “探索,要有敢為人先的氣魄,做好‘無中生有’這篇文章!”團黨委“一班人”當即決定,緊貼戰鬥力生成的需求,帶領官兵勇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新裝備是火炮家族的精尖寵兒,整個系統涉及20多個專業100多個戰鬥崗位,不把原理搞透就不可能駕馭好!

  為此,團長丁仕夫、政委潘學軍分別打起背包住進班排,帶領官兵天天泡在訓練場,用3個月時間繪制出新裝備原理圖,化繁為簡,解決了新裝備原理難學、沒有資料的問題。

  新裝備訓練缺教材、缺大綱,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丁團長、汪參謀長帶領各專業骨幹,白天同戰士一起訓練,晚上啃原理、編課目、分步驟、定標準。兩個多月後,他們編寫的首套某新型裝備操作訓練教材新鮮出爐,成為全軍新一代訓練大綱中此類裝備訓練的“藍本”。

  資料有了、教材有了,然而新裝備訓練的探索之旅才剛剛起步。

  “少部分人在訓、大部分人在看”,這是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列裝初期部隊訓練面臨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訓練進度和效益。

  “一個營裝備訓練模擬器較少,一次只能訓少部分人,那麼我們能不能抓緊設計一套仿真模擬訓練軟件,讓官兵借助網絡平台人人都能訓起來呢?”潘學軍政委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開發網上模擬訓練平台也成了官兵們最迫切的需求。

  隨即,一個擔負設計開發模擬訓練軟件任務的精幹課題組成立。團黨委常委分工負責,親自掛帥。課題組埋頭鑽研4個多月,開發出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指揮訓練模擬系統,並將系統軟件嵌入團綜合信息網,官兵在營連網絡室、班排終端都可以訓練,一舉解決了訓練資源不足的難題。

  從有到強,在突破中超越

  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列裝不到半年時間,團隊便開赴大漠戈壁組織實彈射擊,成功打響新裝備全軍“第一炮”。

  鮮花、掌聲迎面而來。

  返回營區後,作訓股起草了一份部隊實彈射擊情況報告,把成績寫得很滿,其中還有“新裝備當年列裝,當年形成戰鬥力”之類的話。

  團長丁仕夫和政委潘學軍審閱後,找來參謀長和作訓股長,嚴肅地說,報告不能這麼寫,有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你們真的不清楚嗎?責成他們重新起草,於是這份情況報告被當場扔進碎紙機……

  這是一種突破固有訓練理念的追求!

  丁團長和潘政委在機關幹部大會上做了剖析:為片面追求命中率、優秀率、扛紅旗,這實際上是在人為降低訓練標準,這樣下去,即使次次都打“滿堂紅”,次次都戴大紅花,戰鬥力也沒有實質性提高。

  原本召開的慶功會改成了反思會,令機關幹部額角直冒汗。

  全團上下梳理剖析問題。很快,指揮員技能不過硬、技術骨幹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後裝保障不配套等數十個問題被“拎”了出來。

  面對一個個問題,大家感慨萬千:丁團長和潘政委“碎掉”的不僅僅是那份不切實際的情況報告,更重要的是“碎掉”了許多人頭腦裡對戰鬥力建設存在的片面認識和模糊觀念。

  正是憑著這種對戰鬥力建設高度負責的精神,這個團在信息化建設的大道上越走越寬廣。

  理念的突破開啓了一扇不斷超越自我的門,同時也聯通了一條不斷挑戰極限的路。

  近年來,這個團堅持把新裝備的訓練發揮到極致,放在最大射程、最大和最小開倉高度、最複雜的電磁環境和最惡劣的天候下檢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戰潛能,在不斷的突破中,一條發揮新裝備最大作戰效能的新路已經踩在腳下。

  從強到精,在創新中飛越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只有創新才能推動部隊戰鬥力不斷上升!

  二營五連指揮班班長安波,是全團小有名氣的“軟件專家”,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在訓練中,操作系統計算機時常出現死機,他敏銳發現,指揮軟件兩處程序有漏洞。

  為解決這一難題,他鼓足勇氣闖進團長丁仕夫辦公室,陳述自己的想法。

  團長當即表態:“你大膽幹,有困難找我。”有了團領導支持,安波信心十足,自編程序給系統漏洞打上“補丁”,大大提高了系統穩定性、縮短了反應時間,廠方專家贊嘆“小兵解決了大問題”。

  “先進武器既然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要通過不斷創新,使系統不斷完善,性能更加穩定,使其真正成為揚威未來戰場的 ‘殺手鐧’。” 團黨委的共識引起了官兵們的共鳴。

  近年來,團隊官兵自主創新解決了新裝備設計、用材、性能等方面的“瓶頸”32個,提出合理化建議80多條,促進了新裝備戰鬥力的不斷躍升。

  創新讓官兵們嘗到了甜頭,也更加堅定了團黨委用創新推動部隊戰鬥力建設的決心。

  為快速提升作戰能力,團領導通過召開“諸葛亮會”,問計於官兵,創新出“三個打破”的訓練模式。

  新裝備主要操作手打破建制,專業訓練中把所有分隊按專業編為4個專業模塊,分專業集中分訓;協同訓練打破程序,戰炮協同訓練中採取先系統、後分訓、再合練的方法,減少協同環節,提高訓練質量;實彈射擊打破序列,對所有列裝的火炮和指揮員、主要操作手實行“輪換制”,確保每人每炮都有實彈射擊經歷。

  2008年深秋,這個團將所有沒有打過實彈的戰炮和人員全部拉到數千裡外的大漠深處,進行實彈射擊,在所有參加實彈射擊的同類部隊中打出了最好的成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