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核武庫數字玄機:裁而不减,總體質量提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03 18:19:26  


美國“和平衛士” 戰略核導彈發射。(資料圖)
 
  1700枚,絕對核威懾

  核彈頭有一定的役期與壽命,不削减也難以防止其老化。因此,拋開美俄雙邊裁軍的因素,美國也必須對其龐大的核武器庫實行單方面的裁减。這種裁减既出于新形勢的考慮,也是其核武庫優化的需要。從目前形勢看,美國已不必保留數量龐大且處于高度警戒狀態的核武器庫,而且保持這種龐大的核武庫很花錢,不利于優化核武器結構。因此在冷戰結束至今,美國一直謀求對其核武庫進行結構改造,以實現戰略轉型。 

  2001年《核態勢評估報告》描繪了美國核戰略轉型的大體輪廓。在結構上,美國核力量構成由强調陸基、海基、空基核武器這一舊的“三位一體”轉向以“核打擊力量、非核打擊力量和導彈防禦系統”所構成的新的“三位一體”。在核武器的打擊對象上,擴大了打擊面,由核武器國家擴展到非核武器國家與非國家行爲體;在核武器的使用上,刻意模糊戰術核武器與戰略核武器之間的界限,擬將核武器逐步引入地區作戰與沖突之中。在核武器發展方向上,從克林頓的“基于威脅”轉向“基于能力”。所謂“能力”,即戰勝所謂多元性、多樣性和非對稱威脅的能力。 

  在戰略轉型中,美擬下大力氣實現核武器的小型化、實用化轉變,使核武器從“不可用”轉變爲“可用”。同時,導彈防禦系統被提上戰略高度,與進攻性核力量共同構成矛與盾的同一體。2003年美國宣布解除小型核武器研究禁令,加大了小型核武器的研究力度,2007年美國公布了核武器制造與研制設施的現代化改造計劃,表示要加快核武器小型化的研究步伐。 

  另外,美國還下大力氣加强核武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建設。2005年提出“可靠替換彈頭”的研究設想,2006年公布核武器制造與研制設施的現代化改造計劃。布什上台後,將導彈防禦視爲其外交及軍事戰略轉型的關鍵,近兩年來,美國甚至不惜與俄陷入所謂“新冷戰”局面,執意謀求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降低核門檻,實現攻防一體成爲美戰略轉型兩大支柱。 

  很明顯,美國核戰略轉型目的就在于維持和加大絕對核優勢,確保美國的“絕對安全”。將處于戰備值班狀態的核彈頭至少保留在1700個,實際上是爲了能够全方位地對付“突發事件”。換句話說,“1700”在美國看來,是一個保證自己“絕對安全”的最低數量。 

  另一方面,核戰略轉型就是通過“削减”節省資金和其他資源,加强核和非核威懾的實際效能,從整體上提升其核武器庫的威懾能力。這就是所謂核武器庫裁减“四分之三”的真正內涵。 

  15分鐘報複 

  由于擔心其核武器庫受到對方的毀滅性打擊,美俄都保持著三種核打擊能力:預防性打擊,即先發制人的第一次打擊;預警打擊能力;報複性打擊能力。近年來,世界核大國相互間的核主動打擊威脅降低,但“預警打擊”仍受到格外關注,成爲美俄核武器打擊的主要形式。 

  所謂的預警打擊,即通過預警系統推測到對方的核武器來襲情報,在導彈落地之前即發射已方核武器,對敵方予以一次性的毀滅性打擊。從20世紀70~80年代起,美蘇雙方都獲得了預警發射能力,即一方能够偵測到另一方發射的彈頭,幷在彈頭飛行的數十分鐘時間之內迅速發動反擊。 

  由于較靠近的潜艇戰略核武器發射後,核彈頭落地時間剛好在15分鐘。所以美國的核武器預警發射時間都保持在15分鐘之內。其中,美國陸基戰略核武器的預警時間只有1分鐘,海基潜射核武器預警時間是15分鐘,戰略轟炸機五分鐘就可起飛。由于核武器處于高度的警備狀態,無形中增加了核偶發戰爭的概率。 

  核高度警戒必然造成核戰爭威脅的增加,而美國大量研究小型核武器,使之接近常規武器,核武器的使用門檻降低,無需進行預警即可先發制人,則很可能成爲觸發大規模核戰爭的導火綫,相當于是在核火藥桶上玩危險游戲。(來源:環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