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卡在“三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6 15:08:17  


 
  中國航空發動機差距在哪?

  “心臟病”的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國研製的殲-10、殲-20、殲-31以及“梟龍”,都被廣泛認為是使用了俄羅斯的AL-31和RD-93發動機。那麼中國發動機和世界水準差在哪裡?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性能航空動力裝置研發有“三難”:設計難、加工組裝難、材料難。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工作在高溫、高壓、高轉速條件下,而且要有幾千小時的工作壽命,達到很高的可靠性,這對設計、加工以及航空材料的要求非常高。中國發動機在上述三個領域都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由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認識不到位,投入少,中國大多以仿制和授權生產為主,高性能發動機的工程經驗非常少,發動機的研製也是“摸索著來”,在設計理論方面就落後於發達國家。而在加工製造方面,則受制於整個基礎工業水平和缺乏高素質工人的限制,例如渦輪盤出現零點幾毫米的安裝誤差,發動機的性能就會降低10%。在材料方面,目前國產最先進“太行”發動機仍未使用國外第三代航空動力裝置廣泛使用的單晶渦輪葉片和整體粉末冶金渦輪盤。上述幾方面的差距累計起來,直接導致了目前發動機落後於飛機型號的局面。

  王亞男則認為,在這三大難關之上,還有一個核心問題過去一直困擾中國航空工業。從建國開始,國產發動機很長時間之內都沒有按照發動機研發的科學規律發展,而是發動機一直在追趕飛機型號,而一款發動機的研製周期要比研製飛機長得多,所以我們永遠是疲於奔命。直到世紀之交時,才開始重視發動機的預先研究和技術儲備,軍用的“太行”、大飛機的發動機“長江-1000”都得益於這種思想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