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中國在空降兵武器開發上保持了自身特色。2005年初,有消息稱解放軍一度考慮引進生產俄制BMD-2傘兵戰車,但經過費用成本核算,最終放棄該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自行開發的ZLC-2000/ZBD-03系列傘兵戰車,並以該底盤發展出多用途改型車,包括指揮車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中國傘兵戰車保留了BMD-2原有的重要特性,例如“屈伸”式懸掛結構,但從外形上看更高更寬,可顯著增加車內乘員的活動空間。曾有分析師擔心,中國戰車更大的外形輪廓和發動機前置布局可能導致其降落時重心不夠穩定,增加了受損乃至無法戰鬥的幾率,但從公開報道觀察,這些擔憂在實際運用中並未發生。
費舍爾揣測,中俄傘兵戰車設計上的細微差別,反映出俄羅斯希望搭乘戰車空降的官兵盡可能快地展開戰鬥,減少部隊降落後遭敵方攻擊的“時間窗口”,所以選擇將發動機放在車體中後部,無形中嚴重壓縮了車內傘兵的活動空間,人員乘坐的舒適度被毫不猶豫地忽視了。反而是中國工程師,明顯希望車內乘員感覺更舒適,因此加大了車體輪廓,並將發動機前置,這或許表明中國空降兵意圖駕馭戰車執行更遠距離的突襲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