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受到理念制約的中國空降兵
中國在2009年大閱兵上首次展出了類似俄制BMD的傘兵戰車,隨後,中國媒體也報道了中國空降兵空投該型戰車的影響。由此看來,中國對本國空降兵的定位是發展成類似俄羅斯空降兵的快速反應力量,以期在戰爭開始初期,進行類似俄羅斯空降兵搶占科索沃那種對作戰要點的快速控制,而這也確實符合空降兵這一兵種的原始定義。但問題在於,這種理念是否仍符合時代的需求?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們回顧俄羅斯空降兵於1999年在科索沃創造的那次奇跡將不難看出,人數僅為200人的俄羅斯空降兵特遣部隊的成功之處在於,其在西方國家作出反應之前,迅速奪占了普裡什蒂納機場。仔細分析俄羅斯空降兵的則此勝利不難看出,使此次行動獲得勝利的是俄羅斯高層的迅速決策而非空降兵自身的優勢。而1999年的俄羅斯空降兵仍是一支傳統的部隊,運輸機與卡車的運輸方式與二戰時期並無明顯提升。試想,如果當時與俄羅斯“競爭”科索沃的是類似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這種高機動部隊,歷史或將改寫。
與俄羅斯相似,中國特種兵的主要機動方式仍是傳統的運輸機與卡車,相比美國空降兵所能大量採用的直升機,裝備上的差異更能體現發展理念上的不同。無論是科索沃行動中的俄羅斯空降兵還是今天的中國空降兵,其發展理念仍是作為大戰役中進行“點穴”作戰的工具。中國對空降兵的定位仍是一支輕裝部隊,並未像美軍那樣通過為空降部隊裝備大量直升機使類似155毫米口徑重炮一類的重裝備隨行部隊成為可能。因此,在可預見的時期,即使中國空降兵部隊裝備了大量的傘兵戰車,其仍將是一支傳統意義上的情況部隊,在日益強調技術裝備的未來戰場上,其將面臨諸多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