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俄稱殲20完全由中國自主研製 不容質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02 11:05:43  


 
  在掌握蘇-30和組織生產殲-11的同時,中國還在繼續研發國產戰機,有三種產品特別值得一提,殲-10和 FC-1“梟龍”/JF-17“雷電”,長時間保密的第5代殲擊機殲-20則完全是中國獨立自主研製而成的,沒有依靠國外任何一款具體的機型,儘管受到了國外產品的顯著影響,但仍是中國自主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的重大成果。殲-10和FC-1雖有現成平台,但是如果沒有外國的技術幫助,中國仍舊然無法完全獨立地研製成功。當然,沒必要指出參與這些飛機研製的俄羅斯研究所和科學生產綜合體的具體名稱,航空專家和愛好者都很清楚。問題在於,這種合作對俄羅斯來說是否值當?必須指出,把所有過錯都推到有關科研組織上顯然不公平,也沒有意義。當年在國家經濟困難無法撥款資助的條件下,相關科研所和設計局領導人千方百計尋找救星維持生存不是他們的錯,當時在許多情況下正是中國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俄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調試中國產品是本就相當保密的中俄軍事技術合作歷史上最為神秘的一頁,這種夥伴關係的具體細節至今不明,不過其嚴重後果今天已經可以明顯看到。中國製造、試驗和投產的兩種殲擊機已經能夠在外部市場上與俄羅斯產品直接競爭,一是物美價廉、簡單可靠的FC-1戰機與俄羅斯米格-21縱深改進型號和早期型號的米格-29競爭,二是更複雜、更重、更先進的殲-10則在搶奪改進型米格-29、部分米格-35和蘇-27的市場份額。

  俄刊稱,殲-11也是中國在缺少俄羅斯的幫助下無法順利研製出來的。當年俄羅斯在向中國供應兩批蘇-27及協助安排許可生產時,相當嚴格地保守相關技術機密。中國還是成功研製出了國產殲-11飛機,儘管專家們認為它的性能至今無法達到原型機的水平,主要問題出在中國生產的發動機和機身整體壽命及機電設備性能上。即便如此,殲-11和殲-10還是大幅提升了中國空軍的實力,替換了明顯老化的殲-7和殲-8,不可能不引起外部市場的興趣,最有可能的採購國是相對來講並不富裕卻急需現代化航空裝備的非洲和拉美國家。

  俄刊稱,中國仿制俄羅斯飛機的另外一個典型是殲-15艦載殲擊機。早在90年代末,中方曾希望俄方供應50架蘇-33艦載機,但在談判過程中採購數量銳減至2架,俄方擔心技術洩露隨即停止談判。2005年(也有消息說是2001年),中國從烏克蘭得到了蘇-33原型機之一的T-10K。2010年6月初中國完成了首架新型艦載殲擊機樣品機的製造任務,如此遲緩主要是因為中國在仿制時遇到了與艦載機折叠翼功能技術有關的難題。但是中國一些媒體援引中方研製單位代表的話強調,殲-15並不是蘇-33的仿製品,因為蘇-33配備的航電、雷達和導彈都已老化,已不符合現代艦載機的要求。2010年7月殲-15飛行試驗的視頻開始在網上出現。中國媒體披露,殲-15早在2009年8月31日就已成功首飛。今年4月25日中國論壇上出現殲-15的首批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明顯看到殲-15使用折叠翼,尾梁截短,起落架加固。據悉,殲-15的試驗還將持續幾年時間,預計將在2015年後裝備部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