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戟”戰車遠程機動。 |
中評社台北3月15日電/枯草滿山,殘雪片片。初春時節,豫西伏牛山下,曾經參加國慶60周年首都閱兵的濟南軍區某裝甲團官兵,駕駛被譽為“天戟”的履帶式自行高炮戰車,配屬加強坦克營、裝步營,展開虎年開訓後首場合成戰鬥群演練。
解放軍報報道,記者通過指揮車主控雷達屏幕看到,“藍方”空襲機群在游移。連長閆雙義及時通過指揮網發送空情警報,一場反空襲作戰進入倒計時。
“我炮載雷達發現‘敵機’!”“我炮做好戰鬥準備!”……地面上,各自行高炮戰車箭在弦上。突然,話機裡響起4號車車長張端濤的驚呼:“我車雷達信號受到干擾!”接著,又有兩台戰車報告同樣情況。
閆連長臉上浮現一絲冷笑——這不是“藍方”的電磁干擾,而是他故意設的“電磁迷霧”。閆連長告訴記者,兩部以上炮載雷達距離過近時,會產生自擾互擾。演練前,他選定攻擊保障路線時,故意命令各戰車抄近路占領有利地形,結果戰車“扎堆”進攻,鑽進了“自擾困局”。
“01,01,我是02,我炮車故障無法啟動。”正當閆連長緊急調整防空作戰方案時,2號車車長劉奇突然報告。閆連長心頭一驚:已經有3門炮互擾影響作戰,再少了2號車這顆棋子,防空體系將出現重大缺口。
此時,“敵機”正快速逼近。緊急關頭,閆連長迅速冷靜下來。去年參加國慶閱兵歸來,該連升級了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和數字化指揮系統,“天戟”的空情預警能力和綜合防護能力均提升了10倍以上,單炮防空作戰半徑、打擊目標能力也成倍提升。
“05,05,我是01,你對第一批目標射擊完畢後,不用向我報告,以最快的速度轉移火力進行補位射擊!”“06,06,我是01,你車二批空中打擊目標數量增加4個……”指揮車裡,閆連長通過數字化指揮系統及時判斷“敵機”威脅指數,迅速改變戰術,分配了各個火力單元的目標批次。
戰術一變,“天戟”好像長出“三頭六臂”,防空體系的缺口得到及時彌補。瞬即,一發發炮彈劃破天際,織成火網,一架架“敵機”折翼沉沙。
指揮員心語:
從天安門走向演兵場,不到半年時間,我們這支萬眾矚目的“天戟”又是面貌一新。作為一名基層指揮官,我由衷地感到驕傲。同時,我和戰友們也清醒地看到,不斷奔湧的科技進步浪潮,幾乎是強制性地改變著作戰和訓練方式,不僅對指揮員掌握先進指揮控制手段提出了新要求,也呼喚我們乘勢而上,在新年度按綱施訓中依靠技術進步推動戰法創新,用技術進步牽引戰術升級,盡快把技術進步轉化為戰術優勢。——閆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