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院所疏於網防
孫教授在湖南的一所大學任教,他在北方一所著名的軍工大學讀博士時就參與了一項軍事工程的重要科研課題,畢業後仍然擔負相關課題的部分研究工作。作為學者,孫教授經常參加國內外的一些學術活動。了解該案案情的一位官員說,境外情報機關的間諜程序正是隨著一封國際學術會議的電子邀請函進入了孫教授的電腦,結果,他根本不該存在手提電腦裡的重要軍事武器項目的科研文件很快就被傳送到了境外間諜機構的電腦裡。
相關部門負責網絡安全的官員告訴記者,大學和一些學術機構網絡洩密比較嚴重。一些學者參與國家重大課題、重要科研項目,還有一些學者是政府高層決策部門經常咨詢的專家,但他們的網絡保密意識比較淡薄,不少人圖工作方便,很多機密文件都存在隨身攜帶、常常上網的電腦裡,幾乎等於向境外情報機關敞開洩密之門。
周總工程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在能源化工的某個領域中是西南地區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今年年初,周總工程師的電子信箱中收到了一封新年電子賀卡,乍一看,是他的一位教授朋友所發,但就在他點開這封信的時候,卻把自己電腦中涉及22個省的多個重大能源化工項目,特別是新能源項目的詳細資料文件拱手送給了藏在這封郵件中的間諜程序。網絡安全檢測發現,周總工程師的電腦已反覆被植入了3次間諜程序,仔細一查,那封電子賀卡的發件信箱與周總工程師朋友的電子郵箱只有一個字母不同,是境外情報機構的網絡攻擊者玩弄的一個障眼花招。
有禁不止說明重視不夠
要杜絕網絡洩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有保密內容的電腦和互聯網物理隔絕,按那位安全官員的說法,原則就是“上網不涉密,涉密不上網”,再加上“涉密電腦不得使用移動存儲介質”。讓國家安全和保密部門感到擔憂的是,雖然絕大多數重要單位都制定了符合這類網絡保密原則的嚴格規定和制度,網絡安全檢測卻仍然發現很多單位都普遍存在網絡洩密的情況。一位安全研究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反射出的是網絡國家安全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並沒有多少因為違規而造成網絡洩密的當事人受到嚴厲處罰,更沒有幾個洩密單位的領導因此而被追究管理、監督不力的責任。他說,這種情況已經在迅速改善之中,特別是正在修改中的《保密法》將極有可能在網絡保密方面加大責任追究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