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潛艇的研製建造過程中,軍代表參與了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攻關,在10多項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使之得到應用。
這年8月,新型潛艇首艇陸上聯調試驗。艇上沿用的“旋轉式主變流機組”,是保證潛艇安全的核心設備。聯調中發現,設備特性不穩定,且不能在應急狀態下手動使用。擔任檢驗組長的軍代表裴峰堅持認為:新艇電力系統第一次採用自動化控制,必須同時保證能夠應急啟動。著眼新型潛艇的需要,他力主採用更先進的“靜止式主變流裝置”。
這,在當時還是個“世界性難題”。在軍代表室領導的支持下,裴峰參加了攻關小組,經過上百個日夜攻關,終於研製成功“靜止式主變流裝置”,這一全新設備使新型潛艇應急動力系統的先進性、可靠性大幅提升。
新型潛艇是名符其實的信息化潛艇。電子設備密密匝匝,性能紛繁複雜。軍代表室牽頭成立“專家組”,對各類上艇的電子設備進行模擬磁場試驗,建立電磁波輻射“超差評估”新模式,並逐一分析周圍設備的抗干擾能力。經過計算和試驗,設計出信息設備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實行設備、系統、總體三級控制,成功化解了高技術帶來的新風險,確保了新型潛艇信息化優勢和綜合作戰效能的發揮。
責任:代表國家簽字驗收,視潛艇的質量如生命
總代表柴小文,在潛艇監造崗位工作20年,參與了我國第一代潛艇的研製監造,如今是監造新型潛艇的領軍人物。他深知軍代表在檢驗報告書上落筆簽字的分量:“我們是代表國家檢驗驗收”。
質量,是潛艇的生命,也是軍代表的生命。每一艘潛艇的誕生,從一塊鋼板,一條焊縫,一個閥門,一個螺栓,軍代表們都要親手過三關,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隱患。
“爬艙”,是軍代表的“基本功”。潛艇大小艙室上百個,每個艙底角落都灑著他們辛勤的汗水。
“越難鑽的地方,越是‘工藝可達性’檢驗的重點。”總體組組長李寧刻意解釋:不是“鑽”而是“爬”,必須“四肢著地”。雙層耐壓殼體夾縫,跟抽屜差不多,只能平趴著進去,倒趴著出來,被卡在裡面出不來是常有的事。一次,軍代表張能上午9點爬進去,下午3點才出來,因虛脫差點窒息,被拖出來時,胳膊、膝蓋都磨破了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