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普京主政時期,俄羅斯核戰略也愈發向進攻方向傾斜,首次將“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作為條文頒布,正式提出了“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
在普京看來,核武器是俄羅斯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憑借。美國率先“先發制人”後,俄羅斯必須要有應對之計。
戰術有共識 戰略待充實
“中國應該要具備遭受核打擊的承受力。”“要有足夠的能力,在遭受核打擊後,實施核反擊。”而某種程度上說,就核安全形勢而言,面臨最多變數的核大國,恰恰是中國。變數之一,是美國在全球部署的反導系統。“戰略核導彈在剛剛發射後速度很慢,這讓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的反導系統很容易實施攔截。”軍事專家戴旭解釋說,“美國部署的反導系統對數量龐大的俄羅斯核武器作用不大,但對洲際導彈數量少得多的中國,卻是致命的。”
而更大的變數,是新近的一系列核事件,從印巴核競賽,到朝鮮核試驗,都發生在中國周邊。尤其是朝鮮半島的安全局勢急劇惡化,似乎令東北亞的大規模核軍備競賽,已然迫在眼前。“我國對核力量的發展和規劃,必須不斷充實和完善。”上述接近二炮的人士認為。“從軍隊角度講,什麼時候立足於使用核武器與國家的核政策是兩個問題。”該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直言,“等有了核戰爭再考慮到底是用中程還是遠程導彈還擊,那顯然來不及。”
而據南方周末報記者了解,中國的軍事戰略專家們,對於一旦發生核戰後中國核力量的具體戰法,已經獲得了不少共識。
美俄等國都致力於提高核武器的性能,而在1996年7月30日中國宣布“暫停核試驗”後,中國的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模擬,找到了讓核彈頭在原先的設計使用年限後仍能繼續發揮作用的方法。“實驗效果,質量遠遠超出了設計要求,超出了人們的期待,到場的院士激動得老淚橫流。”對相關研究有了解的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士對南方周末報記者說。
不過,軍事專家戴旭也提醒,“中國對別國發射洲際導彈的預警能力也急需加強”。美俄都具備了預警發射能力,即能偵測到別國發射的核彈頭,並在導彈飛行的數十分鐘時間內迅速發動反擊。“美國長期發展導彈預警衛星。”戴旭說,“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導彈預警衛星。”
而關於中國核戰略的討論,最新的提法來自魏國安教授——今年3月他提出了“有效防衛”的概念。“中國應該要具備遭受核打擊的承受力。”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遭受核打擊後,實施核反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