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探訪解放軍最先進火箭炮部隊(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4 18:19:53  


遠距離機動也是考驗。
 
  就這樣,他們還是不滿足。在實彈射擊中,他們敢於把新裝備放在最大射程、最大和最小開倉高度、最複雜的電磁環境和最惡劣的天候下檢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戰潛能,探索出一條條發揮最大作戰效能的新路。 

  戰車列裝時,從廠家到部隊只做了單炮單發射擊,但是真正單炮滿管齊射效能怎麼樣卻不知道,一個建制連、營就更不知道了。 

  能不能單炮滿管齊射,或者成建制的滿管齊射成了一個新問題。這個團也是第一個進行單炮滿管齊射、連建制滿管齊射的部隊。在採訪時,記者看到這樣簡單的兩行字,材料裡介紹這是一個突破,記者就在想,到底它難在哪裡?它突破的是什麼?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記者專門請教了丁團長,也請教了一位老炮兵,現在軍政治部副主任曹新安,他們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如果說單炮單發射擊,可以讓你有充足的時間調試,準備,只要保證這一發打出去、打准了就可以,那麼滿管齊射就多了很多的未知因素。首先,能不能保證所有的炮彈都能打出去,不發生任何意外是最基本的問題;其次,兩發炮彈的射擊間隔時間短暫,在前一發射出後,因為強大的衝擊波肯定會使炮管發生上下左右的偏移,因為射程遠,這裡炮管偏移一度,打出去偏移的也許是幾千米,如何在短時間進行修正,已達到不但打出去還要打得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第三,如果發生偏移,而又沒有過硬的技術來修正,那麼它形成的戰場覆蓋的殺傷力將會大大減弱,甚至會打到不該打的地方。 

  前人沒有實踐過,廠家沒有試驗過,天候、地理、彈藥、保障、火炮性能、目標設置等等問題,由無數個“?”組成了一張充滿未知數的“風險網”。 

  結果是可喜的:先進裝備列裝半年成功實施實彈射擊。到現在,已經在作戰訓練領域取得5項全軍第一:第一個組織某新型火箭炮遠距離機動、第一個組織單炮滿管和連建制滿管齊射、第一個與無人機協同偵察校射和毀傷評估、第一個自編某新型火箭炮教材組織規範化訓練、第一個具備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統小修能力,成為我軍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火力拳頭”。 

  不讓裝備保障成為致命“軟肋” 

  作為新裝備“第一代人”,這個團的官兵還承擔了很多研發單位的職責:繪制原理圖,編寫戰車維修手册等。 

  他們在新裝備設計、用材、性能等方面提了的32個問題,比如傳動軸容易斷裂、千斤頂放列不到位、炮管自動飄移等缺陷,並且最終圓滿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二營技術員李建明發現,某型裝備的火控計算機主板通信芯片存在“先天性”不足,信號傳輸經常出現亂碼。經過近百次試驗論證,他將通信芯片由插口式改為焊接式,彌補了這一缺陷。 

  戰車的維修同樣是個大問題。 在訓練場上,團長丁仕夫曾遇到這樣一件事:剛才還隆隆轟鳴的一門炮車突發故障,正在訓練的營連官兵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 

  最後廠家來人,只換了一個小小的元件就解決了問題。“只是一個小小電子元件失靈,就讓整台戰車趴了窩。”這件事對丁仕夫觸動很大。新裝備構造複雜,技術先進,涉及了機電、電子、雷達、光學等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對裝備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沒有一支過硬的技術保障隊伍,就會成為新裝備致命的“軟肋”。 

  每次廠家的工程技術人員來團維修,丁仕夫都會一步不離地跟進炮庫,跟進訓練場,爬車底、翻炮架、查電路……虔誠得就像一個“小學生”。 

  他們根據新裝備在訓練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對常見故障和排除方法進行匯編。戰士們說:“一本《新裝備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維修手册》是團領導摸著油污,淌著汗水,排除故障三百餘次的經驗總結。” 

  用智慧彌補新裝備設計、生產中存在的“瑕疵”。裝備生產廠家依據這些建議對全軍列裝的新裝備進行更新和改裝,提高了裝備的穩定性,推動了全軍同類裝備部隊的戰鬥力建設。 

  廣告做到軍營裡,行家裡手成主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