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複合型通信兵”嶄露頭角
從接到緊急開設通信樞紐命令起,到開通數十個有線用戶和通信終端,用GPS定位系統確定多個坐標和導航路線,某摩步旅通信連三期士官侯濤、一期士官劉博和上等兵田齊3名戰士僅用40多分鐘。
整個作業流程涉及7個專業,他們每個人都要操作多種通信裝備,若不是有“複合型通信兵”,至少也得用一個排,工作3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項任務。
連長尹明超告訴筆者,“裝備合成了,人的素質也要合成,否則就難以真正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有效結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3年前,這個旅加大了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力度。
筆者感言:新軍事變革呼喚新型裝備,新型裝備催生新型人才。作為基層部隊,要適應這一新情況,只有大膽創新訓練模式,改革組訓方法,增大訓練強度,培養更多的複合型士兵,才能在訓練實踐中推進部隊的發展。
典型事例:兩栖“開路先鋒”任馳騁
“轟、轟、轟……”一聲聲巨響傳來,筆者通過望遠鏡看到,隨著新裝備發射出火箭破障彈,水際灘頭的障礙物被炸得七零八落。集團軍所屬某部工化營三期士官邢繼輝帶著破障隊,駕著摩托艇、高速快艇,快速向“敵方”水際障礙區開進,“敵”灘頭障礙物接連被清除。
工化營教導員程晉發告訴筆者:“過去,由於大綱對這一訓練內容沒有明確要求,水域破障是工兵訓練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一批新型破障裝備陸續配發部隊,新的作戰任務對工兵水域破障訓練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的一些訓法、戰法已經難以適應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官兵利用自己革新的器材、創新的戰法,給工兵作戰、訓練帶來了新氣象。該營岸灘掃雷手段也由過去單一的人工搜排,發展為火箭掃雷、機械掃雷、電磁掃雷等多種手段。
新一代“開路先鋒”從陸地到海灘,所到之處,障礙紛紛“讓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陸兩栖“開路先鋒”。
筆者感言:“80後”、“90後”士兵,知識面廣、接受新鮮事物快、創新能力強。目前,我軍正處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時期,為“80後”、“90後”士兵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機遇。同時,新一代士兵也成為我軍推進軍事訓練轉變的有效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