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研制成功新型艦空導彈試驗用低空靶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1 10:39:21  


中國國産靶彈攻擊試驗。(資料圖)
  大校軍銜,托起一張面黃肌瘦的臉龐;長長的眼袋極其“張揚”,讓原本就小的雙眼顯得更小;遇到問題緊鎖雙眉,寡言少語,但提起導彈,雙目放光,口若懸河。 

  此人就是我國靶彈事業的開拓者、海軍艦載導彈專家、某試驗基地高級工程師——張先龍。 

  “國內沒先例,我們爲何不嘗試?” 

  1979年9月,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張先龍,來到生産導彈的某工廠跟踪學習。 

  某型導彈出現一個故障,導彈設計人員和有關專家束手無策,一直在現場當“學生”的張先龍指著一個繼電器說:“設計有錯誤,問題就在這里!” 

  這怎麽可能!然而,事實證明了張先龍的判斷。 

  導彈專家們轟動了: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不僅能看懂圖紙,還能指出設計錯誤,奇人! 

  上世紀70年代末,我軍第一代空艦型導彈研制剛起步,承擔導彈試驗急需的“空測系統”研制任務的某研究所就遇到了難題:論證多年的“地標法”方案因技術過于繁瑣、人力物力投入巨大、測量精度難以達標,多次提交評審均未通過。 

  試驗難以爲繼,大家想到了張先龍。 

  張先龍來了,他建議徹底顛覆課題組多年苦心研究的“地標法”,采用全新的方案——“空測法”。 

  這一方法的核心是航空“慣導”。課題組提出:“航空‘慣導’,國內無此類裝備,國際上也剛剛起步。未知數太多,風險太大!” 

  “國內沒先例,我們爲何不嘗試?”張先龍設計了一套獨具匠心的全新方案,一下子征服了課題組,幷很快就通過了專家評審。 

  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資料借鑒,張先龍和有關技術人員一起,曆經3年的攻關,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套航空慣導系統,填補了我國武器試驗機載測量設備的空白。 

  借助航空慣導這一重大成果的幫助,國産第一代空艦導彈研制試驗順利進行。 

  考慮到自己半路“殺”進,又全盤推翻了原定的方案,爲了不讓辛苦多年的同事們爲難,張先龍借口妻子病重,在項目驗收的最後階段,悄然退出了課題組。 

  不久,項目通過驗收,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但作爲項目的真正奠基者、核心技術掌控人,張先龍却榜上無名。 

  消息傳開,戰友們紛紛爲張先龍鳴不平,張先龍却付之一笑:“導彈裝備部隊比什麽都重要。” 

  “靶彈要是誤擊艦艇,我第一個去坐牢。” 

  某新型艦空導彈,先後成功地攔截了拖靶、靶機、浮靶等高低空目標。在最後的檢驗項目——攔截低空飛行的小目標時,海軍找不到可以模擬“敵方”的低空飛行靶彈。 

  研制靶彈是一項十分危險的活兒,外國研制此類靶彈,就曾發生意外:靶彈將試驗艦艇擊穿,造成不小的傷亡。 

  有鑒于靶彈的高風險,沒有科研單位願意承擔這個項目。 

  難題面前,張先龍受命研制新型低空靶彈。有人警告他:千萬不要接個“燙手山芋”! 

  張先龍坦言:“靶彈要是誤擊艦艇,我第一個去坐牢!”他義無反顧:“我不能因爲怕坐牢,就停止這項事業!” 

  研制一型導彈,至少得100多人。張先龍的課題組却不足十人。人手少,時間緊,讓張先龍忙得“連洗澡的時間都沒有”。 

  恰在此時,上級組織的高工續評工作開始了。 

  醉心于靶彈的研制,張先龍填寫續任述職表時,只匆匆寫了幾行字就上交了。就這樣,張先龍的“無科研成果、無學術論文、無立功受獎”的“三無”材料擺到考評小組的桌面,不知內情的考評小組决定:取消張先龍高級工程師資格。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枚靶彈試飛,30秒後,靶彈一頭扎進了大海。 

  第二枚發射,還是30秒,靶彈魂歸大海! 

  第三發,結果依舊! 

  一時間,風言風語直往耳朵里灌:“張先龍搞點小把戲還行,搞全系統他吃不開!”有人甚至提出讓張先龍轉業。 

  吃力不討好,張先龍感到“骨頭都凉透了”! 

  望著身心憔悴的丈夫,妻子流泪了:“放弃吧!不要難爲自己了!” 

  放弃,張先龍也想過。但最終他還是决定堅持:“靶彈是我的兒子,我看到兒子在向我招手,我放不下!” 

  重新振作起來的張先龍,就像剛淬過火的刀刃,愈發顯得鋒利無比,銳不可當。 

  “嗖!”第四發靶彈成功點火升空,爬高、平飛、直撲新型艦艇。 

  “成功了!成功了!”發射現場沸騰了,張先龍和課題組緊緊地抱成一團,泣不成聲。 

  新型靶彈填補了國內低空靶彈空白,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不習慣‘當官’,我喜歡搞些實實在在的研究。” 

  學而優則仕,張先龍却是個“另類”。 

  早在1993年夏,張先龍找到導彈研究所所長,請求辭去研究室主任的職務。 

  所長大惑不解:“幾個室主任中,最老的52歲,就你最年輕,剛42歲……” 

  張先龍坦言:“我不習慣‘當官’,我喜歡搞些實實在在的研究。”“很多人一當上領導,原來學的技術都丟了,太可惜了!” 

  張先龍自主研發了某系統,使用十年,依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有關院士看過後贊不絕口,聲稱“完全有實力沖擊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大獎”在招手,單位領導興奮不己,主張報獎。 

  報獎需要准備各類評審材料、參加答辯,張先龍嫌全過程耗時太多,他拒絕報獎:“太浪費時間!有報獎的時間,我可以再搞一個新項目!” 

  寧靜致遠。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正因爲心無旁騖,張先龍才能走得比別人更遠。(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