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2012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英國《經濟學家》3月10日載文《龜年——中國尋求緩慢增長》,摘要如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數千名代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審議批准提案,並推進拉動內需的目標。在秀水街,數字熒屏歡迎各位代表抵京,並邀請他們前來購物。
如果說今年的會議能增加秀水街攤主們的財富,卻會令其他人感到沮喪。中國領導人在報告中將2012年經濟增長率目標設定為7.5%,低於一些官員認為的保持社會穩定所必需的8%的門檻。這一消息隨即引發亞太地區證券市場反應。
市場上的陰郁情緒很容易理解。不過,中國總是大幅度超過自己設定的目標。事實上,在過去20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兩年低於8%,即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998年和1999年。也是從那時起,北京開始意識到要至少保持8%的增長率,來為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數百萬人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不過,中國的勞動力數量增速已不比往年。1991年至2000年,中國每年新增870萬勞動力,而今年預計只增加520萬。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放緩經濟增速。
然而,中國創造的工作崗位數量也不如以往。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尼可拉斯.拉迪所說,1991年至2001年,農業以外的產業就業崗位增速快於2003年至2010年,儘管後者的GDP增速快於前者。這是因為近年來的經濟增長偏重於製造業,而非服務業,偏重於資本密集型製造業,而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拉迪認為,低於8%的“平衡增長”要比高於8%的“失衡增長”更快地拉動就業、工資以及個人消費。
設定較低的經濟增長目標表明,北京希望犧牲速度來換取更好的平衡,這也與其一直以來的論調相一致。對澳大利亞等資源出口國而言,中國向非資本密集型增長轉型是個壞消息。而對中國以往被忽視的服務業而言,則是個好消息。與此同時,秀水街的攤主們更加關心代表們的錢包而非提案,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