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俄羅斯擺脫逆境的兩大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09:49:19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網評:俄羅斯擺脫逆境的兩大因素

  源:大公報 作者:宋魯鄭

  俄烏衝突演變成持久消耗戰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此前對俄羅斯相對有利的戰略環境丕變:俄羅斯過去雖然也面臨美國的遏制,但畢竟中美才是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主綫,它不但在中國身後有相當的戰略空間,還同時和歐洲保持著密切的地緣經濟關系。可以說在中俄歐美四角博弈中,它的位置還是相當有利。但衝突發生後,它取代中國站到了和美國對抗的第一綫,也失去了歐洲:市場、技術、資本。同時還面臨著歐美全面經濟戰。中國成了它唯一可以依靠的大國,其戰略回旋空間基本喪失。

  實力未受根本破壞

  俄羅斯經濟占全球比重不過2%,整個西方四十餘國則占到60%以上。這場消耗戰如果一直持續的話,結果不難預測,但如果認為俄羅斯無法擺脫困境顯然言之過早。從歷史上看,俄羅斯經歷過多次失敗但都能很快成功再起。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擅於讓步,甚至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等待下一次機會。

  比如一百五十年前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俄羅斯慘敗,接受了英法主導的《巴黎條約》,特別是接受了禁止俄國在黑海保持海軍力量和海軍基地的條款。雖然當時俄羅斯仍有一戰的資本,但它們認為這個條款并沒有阻礙俄羅斯的發展潛力,數年後俄羅斯將再次強大到能够追求那些在當時情況下不可能的目標。但如果再打下去的話,俄羅斯可能被消弱到必須五十年才能够恢複的地步。果不其然,僅僅二十一年之後,俄羅斯借巴爾幹危機,再次對奧斯曼土耳其發起攻擊,又過了三年,普法戰爭爆發,俄羅斯立即廢除禁止它在黑海保持海軍力量和海軍基地的條款。這并非孤案,一戰末期俄共在列寧帶領下堅決退出戰爭,為此不惜簽訂紙面代價極為高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八個月後德國就戰敗,條約也立即廢除,但俄羅斯由此贏得寶貴的喘息時間。

  正如歐洲政治自己所總結的:俄國確實太大,它根本不存在任何敵人能够予以致命打擊的地方,沒有任何一種打擊能够大大消弱俄國的實力。<nextpage>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俄羅斯除了自己的實力外,外部錯綜複雜的地緣環境也是它逆轉不利局面的另一大因素,今天也不例外。

  首先,美國出於平衡歐盟和中國的目的,并不希望俄羅斯太弱。

  俄羅斯西與歐盟相鄰,東與中國接壤,和雙方都存在天然地緣張力。美國認為這三方都有挑戰其霸權的潛在實力。現在通過俄烏衝突,就初步達到消弱歐盟和俄羅斯的目的。美國下一步最理想的就是俄羅斯在西方挫敗後,在不損失元氣的同時而把力量東移。就如同克裡米亞戰爭後,俄羅斯就把精力放到東方。日俄戰爭失敗後,就又把精力放到西方。

  但假如俄羅斯太弱,其對歐盟或中國變成加拿大之對美國,將極大的改善歐盟、中國的外部地緣環境。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霸權,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東西大洋環繞,上下都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這樣毫無威脅的小國。歐洲則是內部強國林立,互相內耗,英國和俄羅斯又扮演重大的平衡力量。中國則是周邊大國太多,日本、印度、俄羅斯,耗費了巨大資源。但假如俄羅斯完全衰落,歐盟和中國不但消除了地緣張力,還能把俄羅斯納入自己的力量。特別是歐盟如果成功,將完全改變歐洲幾千年大國均勢的傳統。這是美國要竭力避免的。

  至於英國,其立場和美國近似。一是它的大國地位和利益與美國緊密捆綁,它的外交政策要和美國看齊。這也是為什麼英國2003年在民衆普遍反對之下仍然參與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二是英國脫歐之後,它和歐盟就演變成競爭關系。從自身利益出發,當然不希望身邊出現一個統一和強大的歐盟──這一點和俄羅斯相同,也與美國意圖一致,即英美俄都不願意出現一個強大的歐盟。所以它和美國一樣,一方面對俄烏衝突采取火上澆油策略,是最積極援助的西方國家,另一方面它也避免俄羅斯太弱,無法發揮牽制歐盟的作用。

  與歐洲仍有合作空間

  其次,世界上另一個大國法國對俄羅斯也有自己的戰略考量。<nextpage>

  歷史上看,法國的地緣挑戰和威脅都是近鄰:要麼英國,要麼德國,為此法國還和遙遠的俄羅斯多次結盟以應對。現在來看,英國脫歐,已從盟友變為競爭對手,儼然有歷史回歸的味道。德國自再度統一後日益強大,雖然有歐盟、歐元區和北約框架,雙方現在都在同一條船,但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德國還不是正常國家,但它的武器工業卻是歐洲第一,也是世界第五大武器出口國。正如《克勞備忘錄》所總結的:德國對英國的威脅不是因為動機,而是它的實力。在法國看來,一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人為成立的歐盟、北約、歐元區不過65年、74年和24年,未來是否一直能够存在下去也是未知數,但存在了上千年的俄羅斯則一定是不會消失的。

  現在的法國,西面是脫歐後的英國,東面是強大的德國,對歷史有著深刻記憶的法國自然會有壓迫感。解決之道則依舊和歷史上一樣:俄羅斯,所以不難理解法國對俄的立場。在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法國總統馬克龍稱“擊垮俄羅斯從未也永遠不會是法國的立場”。

  從中國的角度看,中美戰略博弈是未來十年的主要挑戰,因此同樣受到美國遏制的俄羅斯是天然背靠背的夥伴國家。在這個背景下,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符合中國的利益。顯然,當世界主要大國都不希望俄羅斯衰弱以及俄羅斯有著豐富歷史經驗應對挫敗的情況下,它仍有很大的概率擺脫當下的困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