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近日,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和外交學院訪問學者帕維爾·盧津博士在美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刊文,分析了為什麼俄羅斯無人機未能在俄烏衝突中發揮作用。我們編譯了該文,以饗讀者。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歐亞新觀察工作室立場。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無人機的表現乏善可陳。考慮到俄羅斯在軍事方面投入的大量資源,這比人們預期的要差很多。在過去的12年裡,俄羅斯投入巨資開發和購買各種軍用無人機:從偵察無人機到電子戰和具有戰鬥能力的無人機,再加上巡飛彈。然而,俄軍在開始對烏作戰短短幾個月後,就面臨著偵察無人機嚴重不足問題。最有可能的是,這一赤字甚至在開戰前夕就已顯現,此後的大規模損失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
由於這一赤字,俄羅斯政府也購買了數百枚伊朗製造的巡飛彈和若干架無人機。儘管如此,這些裝備的到來並沒有改變戰場上的局勢。缺乏必要的電子設備和技術,再加上對進口部件的依賴,只是出現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其他甚至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其國防工業存在的具體問題以及將有限的資源分散在太多的項目中的做法。
大多數俄羅斯軍用無人機的開發商和製造商都是巨大的國有軍工企業中的子公司:特種技術中心(Orlan-10無人機,用於炮兵戰術偵察和電子戰系統Leer-3內);Kronshtadt(獵戶座無人機);Zala航空集團(小型戰術偵察無人機以及“柳葉刀”和KUB-BLA巡飛彈);UZGA(Altius/Altair項目的重型無人機)。然而,這些企業要麼從一開始就隸屬於俄羅斯軍方,如特種技術中心,其所有者直接隸屬於俄羅斯武裝部隊,要麼與那些直接或間接隸屬於國有軍工企業和俄羅斯政府的公司合併。
來源: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