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的第二個變化就是變成“微笑好學的戰士”。很多精力放在學術上,這要感謝熊光楷1988年提醒大家加強研究,之後解放軍的大校和少將出現很多博士,這是非常好的改變,因為高科技戰爭及未來戰爭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慧。最近一件事尤其引起我的關注,解放軍海軍訪問美國,艦長用英文跟對方做簡報,這是以前沒有的。至於“微笑的戰士”,解放軍將領最近幾年承擔了外交任務,不僅是傳統的軍事外交,還有將領甚至是防長親自去東南亞做外交政策解釋。我認為這是非常重大的轉變,這是真的新解放軍。
環球時報:這些變化對台軍衝擊有多大?
林中斌:純軍事方面雙方對比,台灣早就不是對手了。我認為,2005年是質量交叉點,軍事已經不是兩岸對峙最重要的因素。大陸2004年11月的國防白皮書,也就是2005年3月公布《反分裂國家法》前的一份重要文件,已經拿掉了“我們不放棄對台動武”這句話。那時解放軍的國防白皮書就已超越台灣,而且面向超越軍事,其眼光已經伸向太平洋了。
台灣民眾有兩大顧慮
環球時報:您理解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應包括哪些方面?
林中斌:我不能代當權者詮釋。目前兩岸互信機制的主動權在大陸,台灣不僅被動,而且相當被動。我常常講兩岸的問題都是內部問題,對今天的台灣來說更是如此。台灣有兩個政黨,每4年有一次選舉,政治人物無論在野還是在朝,都要有這個考慮。
我認為,軍事難題不是從軍事來解決,還是要超過軍事。台灣內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眾的感受,一個對國際空間被壓縮的感受,另外一個是導彈部署的威脅。某解放軍將領曾講過台灣關切的導彈部署是假議題,如果見面的話,我想問他,“既然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麼不後移呢,反正要打的時候再移回去好了”,而後移就是很好的姿態。這兩個是台灣人民的主要顧慮。我可能不清楚北京內部的複雜性,但我想如果北京能夠做的話,是可以把這些顧慮解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