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軍隊中,匯集美制以及本國產的先進武器系統,但是最關鍵的作戰指揮信息系統,根本無法撇開美軍的支援。 |
二是戰略機遇的開放性與公平性。機遇不偏袒任何人,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機遇青睞思想敏銳勇敢果決者,而與思想遲鈍消極無為者無緣。例如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等,對中國發展是機遇,對其他國家發展也同樣是機遇,關鍵在於誰更善於把握和利用。誰搶占先機,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誰反應遲鈍,誰就必然陷入被動。
三是戰略機遇與挑戰的共生性。機遇與挑戰往往是一個銅錢的兩面,總是同時存在,相伴而生的。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沒有純粹而無挑戰的機遇,也沒有純粹而無機遇的挑戰。把握機遇不是刻意回避矛盾,回避挑戰。有時候機遇就藏在挑戰後面,就看你敢不敢於迎接挑戰。你正視危機,直面挑戰,機遇就站到了你的面前。朝鮮戰爭是新中國建國之初遇到的一場關乎國家命運與安危的嚴峻挑戰。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冷靜分析國際、國內戰略形勢的基礎上,以徹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的氣魄與膽略,果斷決策,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迎戰16國干涉軍,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有利於經濟建設的相對和平環境。這是化挑戰為機遇的典範。相反,如果機遇擺在你的面前而你不知珍惜,反而盲目樂觀,掉以輕心,貽誤時機,再好的機遇也有可能最終成為泡影,甚至演變成危機。
四是把握機遇的主觀能動性。機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任何人的恩賜。機遇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一種現實性。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去把握,去利用。只有把握,機遇才成其為機遇。不把握利用,機遇就只是一種虛擬的幻象,就沒有實際意義。上個世紀60、70年代,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全球流動,給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當時的中國卻陷入十年動亂,喪失了寶貴的十年,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幾乎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教訓是深刻的。
世紀之初,我們黨綜觀全局,高屋建瓴,作出了“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判斷。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我國安全環境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特別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強權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以我為戰略對手,調整軍事戰略部署,我面臨的外部戰略壓力明顯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