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蘇聯解體後,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迎來了第二輪高潮。當時中國軍事工業已經開始起步,因此和生存環境極其艱難的俄羅斯國防工業企業積極發展合作,後者急需資金維持生存,因此願意進行任何能夠帶來收入的軍事合作,只有仍舊受到嚴格控制的核導領域例外。但是,中俄第二次軍事技術合作高潮的規模沒有第一次大,因為中國國防工業已經不再需要從零開始建設,而且已經有了一定的工程設計流派,中國仍然急缺的是現代化產品和技術, 為此從俄羅斯大量採購蘇-27SK和蘇-30MKK戰鬥機、AL-31FN和RD-93發動機、636型潛艇、956型驅逐艦、S-300防空導彈系統等先進武器。得到現代化武器裝備後,中國隨即採用慣常的做法,研究相關產品技術,掌握必要組件的生產工藝,製造盜版產品,比如國產殲-11戰鬥機、“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和殲-15艦載機。另外,俄羅斯工程師還直接或間接參與了中國許多武器項目的研製和完善,比如殲-10戰鬥機和L-15新型高教機,而在中國第5代國產戰鬥機殲-20和殲-31中也能找到俄羅斯技術的身影,特別是在發動機方面。
俄媒稱,近年來中俄武器裝備之間曾經巨大的技術差距已經大幅縮小,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國還走到了前面,比如殲-31,畢竟俄羅斯至今暫時還沒有第5代輕型戰鬥機研製項目。但是在一系列重要戰略方向上,俄羅斯仍然領先於中國,包括航空方面。比如現在已經開始批量裝備俄羅斯空軍的蘇-35戰鬥機的性能遠遠優於蘇-27,更不用說出口型蘇-27SK及其中國組裝版殲-11。至於中國研發的WS-10發動機,在壽命和經濟性上遠遜於俄羅斯AL-31FN,而蘇-35使用的117S發動機對中國來說更是遙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