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漢和稱美在亞洲部署反導系統 暗瞄中國二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03 17:30:31  


資料圖:解放軍裝備的東風21導彈。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首要技術是早期預警,即紅外、雷達探測系統。在北朝鮮、中國的彈道導彈升空的初始階段,5-10秒之內,對其探測由紅外探測衛星負責。最新開始部署的新一代高、低軌道紅外探測衛星,探測精度號稱提高了5倍以上。一旦截獲北朝鮮、中國的彈道導彈發射,衛星就會把發射情報以聯合戰術數據鏈通知美國本土的聯合戰術地面站,它主要負責彈道導彈的發射情報,在日本、韓國設有分站。漢和認為負責對二炮彈道導彈實施戒備的地面站應該設在日本,而韓國直接負責對北朝鮮彈道導彈的監視。

  除此之外,在日本的基地,還經常駐扎美軍RC-135、WC-135彈道導彈早期預警機。幾次“東風”-31A的發射試驗,RC-135都實施了監視。美軍綜合情報收集能力相當強悍。

  加強情報搜集 改進攔截導彈

  美軍各軍種建設了整合式情報/信息分布網絡,即彈道導彈攔截的第二步,是聯合戰術地面站把從紅外預警衛星獲得的數據傳送給各攔截部隊。這些攔截部隊的作戰平台包括海基“標準”-3反彈道導彈的載台(“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陸軍戰區導彈攔截部隊。

  第三步當然是攔截。眾所周知,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開發對中程、遠程彈道導彈的攔截工程,前者稱作戰區導彈防禦體系,後者是國家導彈防禦體系。前者攔截的目標對象分別是“東風”ll/15、 “勞動”型中程彈道導彈。後者的攔截對象是“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為此分別開發了大氣層外的海軍“標準”-3、陸軍THARD攔截系統;大氣層內的,以“愛國者”-3搓截導彈對付中短程彈道導彈,以地基攔截彈對付洲際彈道導彈。

  首先是“宙斯盾”艦通過數據終端獲得中朝發射地對地導彈的紅外探測衛星情報,隨後,把跟蹤工作交給“宙斯盾”艦上的SPY -ID(V)型艦載雷達,如果中朝的彈道導彈發射基地距離“宙斯盾”艦部署海域過遠,那麼將把衛星情報傳輸給位於日本青森縣車裡基地的A N/TPY-2X波段大型相控陣雷達。它具有很強的多目標跟蹤能力、相控陣模式,跟蹤距離有2000公里之說(青森縣距離朝鮮半島1300公里),實際上它主要用於對中國東北、山東部署的“東風”-21系列中程彈道導彈的跟蹤。至於對“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的跟蹤,極有可能是採用海基機動式×波段雷達。這是借本次朝鮮發射衛星的機會,美國移動X波段雷達到西太平洋的原因。這種雷達對“東風”-31的探測距離至少達到4000公里,對其彈頭的探測距離超過2000公里。即使這一次把海基X波段移動雷達部署到沖繩海域,全部4個旅的“東風”-31A、3個旅的“東風”-5A發射基地都在其搜索範圍之內。這是為何二炮把“東風”-31A的發射陣地越來越建設在西部的主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