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中國軍隊從1991年起開始裝備“東風-21”戰略導彈,現在正用機動式小尺寸“東風-21A”替換3個基地大約50枚“東風-3”導彈。“東風-21A”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本世紀初開始研製,射程1800-2000公里(或說2700公里),採用紅外和雷達制導方式,長10.7米,直徑1.4米,發射重量14.7-15噸。兩級固體燃料,使用熱核彈頭或常規彈頭,戰鬥部重500千克,威力0.09-0.35兆噸,採用公路機動式發射方式,能夠打擊印度北部、中亞國家、越南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境內的目標。據悉,中國還在製造射程可達3000公里的“東風-21X”新型中程導彈,為提高命中精度,其控制系統可能使用GPS技術。這種導彈已經研製了大約十年時間,戰鬥部威力約為9萬噸。
俄媒稱,中國新型反艦彈道導彈採用複合制導方式,雷達自導頭能在飛行末端自動選擇攻擊目標。這種方式可能與美國“潘興II”彈道導彈類似。“潘興II”導彈能夠殺傷敵方防護水平較高的地面目標,使用雷達自導頭,可根據地形比對特征選擇攻擊目標,命中精度在30米以內。根據美蘇《中導條約》的規定,該型導彈已在上世紀80年代末銷毀。中國新型反艦彈道導彈使用的雷達自導系統,可能會選擇大型戰艦或航母類的海上移動目標作為主要殺傷目標,其任務難度並不比“潘興II”簡單。也就是說,“東風-21”反艦導彈自導系統極有可能更像飛行速度較快的反艦巡航導彈雷達的自導頭一樣,主動尋找目標。比如美國的AGM-69SRAM和俄羅斯的KH-15彈道導彈就是使用紅外自導頭的中程空面導彈的實例,而反艦導彈版的KH-15S則配備了雷達自導頭。
俄媒稱,專家們認為,在發現本國沿海地區遭受敵方水面戰鬥群威脅時,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不僅能夠大幅提高中國大陸針對海上方向的防禦能力,甚至能夠徹底改變沿海作戰行動的性質,以及敵方現行航母建造項目和航母總體發展前景。早在蘇聯時期,蘇軍曾經長期探索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可靠手段,但是除了用航母對抗航母之外是,沒有找到其他成功的替代方案,在反艦彈道導彈的研製上也沒有產生顯著的成果。儘管當時蘇聯海軍高度重視有效對付美軍航母的問題,其重要性僅次於打擊美軍岸邊目標、摧毀美軍戰略導彈核潛艇。蘇軍一些專家甚至認為,打擊遠洋水域的美軍航母是頭等任務,為此規定除了配備巡航導彈的潛艇和導彈巡洋艦之外,還要動用遠程航空兵戰略轟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