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轉型之時看日本:跨不過的“貿易立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5 10:48:34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相隔31年之後,去年日本再度出現了貿易逆差,入超近2.5萬億日元。這對長年來奉行“貿易立國”戰略的日本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硬傷,日本經濟也因此蒙上濃重陰影。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信息所所長陳鴻斌文章介紹,上一次出現貿易逆差還是在1980年,而此前的 1979年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從危機前的每桶15美元攀升至每桶39美元,對石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當然在劫難逃。不過日本人卻巧妙地將那次危機轉化為機遇,通過油價的倒逼機制,大幅度調整了經濟結構,從原先的“重厚長大”轉為“輕薄短小”,由此明顯降低了單位產值的平均能耗,使其節能技術在全世界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進而繼續維持了出口主導戰略。

  文章指出,出口主導是日本從二戰以來堅持奉行的發展戰略。正從戰爭的廢墟起步的日本,因為不期而至的朝鮮戰爭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契機:紛至沓來的軍工訂單使日本迎來了可遇不可求的特需景氣。對缺乏資源和能源的日本來說,除了採取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外沒有其他選項。於是從那時開始,日本不斷從歐美進口先進技術,相繼開發出大量價廉物美的產品,同時不斷擴大產能,通過生產規模的擴大不斷降低成本,再加上其豐富的、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形成了全球最強的大批量生產體系。20世紀初形成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這一生產方式,最終在20世紀中期的日本達到了巔峰狀態,日本出口企業賺得缽滿盆滿,由此奠定了經濟大國的地位。

  眾所周知,欲實行這一生產體制,其前提就是批量生產的產品必須能銷出去。由於日本產品價廉物美,所以其時的日本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確實不愁銷路。尤其是在兩次石油危機迫使日本開發出低能耗的生產方式後,日本產品更如虎添翼,在全球市場上長驅直入,幾乎勢不可擋。面對鋪天蓋地般的日本產品,歐美許多企業哪裡招架得住?以至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放棄了電視機的生產,完全進口日本產品,這自然造成了歐美國家大量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現象,於是歐美詛咒日本產品為“黃禍”,譏諷日本工人是“工作狂”。美國國會議員甚至在議會大廈前掄起錘子猛砸東芝收錄機,以解心頭之恨。

  只是罵管罵,砸管砸,日本人可是沒少偷著樂。尤其是當年美國還曾使美元保持堅挺,這更使日本人樂不可支。從戰敗國的屈辱中重新昂起頭來的日本人,滿以為這樣的好日子會持續下去,完全低估了美國的戰略智慧。就在1981年日本恢復貿易順差沒多久,美國在1985年就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日本產品的價廉物美優勢從此不複存在,日本經濟高歌猛進的時代隨即戛然而止。

  一旦產品銷售受阻,產品只能積壓在倉庫裡,生產就難以為繼了。由於日元升值使日本產品漸漸失去了競爭力,於是許多日本企業只得相繼將生產轉移到外國,以便降低成本。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亞洲四小龍”以及此後的東盟,更有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也都相繼採取出口主導戰略,從而以遠較日本低廉的工資成本,對日本產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尤其是在必須薄利多銷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日本企業因為高成本早就出局或處於邊緣化狀態了。

  “貿易立國”戰略受阻後,日本也曾思考過相應的替代戰略,先後出台了“文化立國”、“科學立國”、“旅遊立國”、“環境立國”、“海洋立國”、“體育立國”、“創新與IT立國”、“信息通信立國”和“知識產權立國”等一系列新戰略。關係到一個國家立國之本的選項竟如此之多,令人眼花繚亂,顯然是不嚴謹的,其效果可想而知。雖然剛出台之際,這些新戰略也都煞有介事熱鬧一陣子,之後就不了了之了。沒有一項新戰略能像“貿易立國”那樣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就以“旅遊立國”而言,日本擁有保護良好的東方傳統文化和優美的環境,旅遊接待設施也無可挑剔,其國民也都彬彬有禮,但日本接待的外國遊客數就是上不去,2010年才944萬人次,排在全球第30位,遠遠落後於我國香港和澳門。另外,就以日本的文化產業而言,欲取代製造業或成為與其相媲美的支柱產業,也還相距甚遠。其他產業也大同小異。

  文章最後說,日本貨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時代早已過去,可不少日本人的腦子卻依然沒有轉過來,對“貿易立國”戰略充滿了留戀之情,以至雖然轉型多年,至今仍在艱難爬坡。如今靠出口已賺不到錢了,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都處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下,再想一如既往地通過外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顯然是勉為其難的。當年石油危機形成的挑戰雖然同樣極為嚴峻,但日本人卻輕易化解了。如今“廣場協議”已過了四分之一世紀,日本卻遲遲無法跨過這個坎,甚至至今全然看不到出路在哪裡。

  對正在艱難轉型的中國來說,日本無疑是個最貼近的案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