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牡丹亭》與北大:昆曲傳承全新道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3 11:11:13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今年4月7日,演員全部為在校學生的校園版《牡丹亭》在美麗的“燕園”——北京大學進行了首場公演。演出結束,白先勇先生第一個站起來鼓掌,並大聲鼓勵學生演員:“恭喜你們,精彩的表演不亞於職業劇團!”隨後,他把劇中的“柳夢梅”“杜麗娘”“春香”等一個個拉到舞台中央,逐一介紹給大家。在這些年輕人面前,白先勇倒興奮得像個孩子。

  白先勇推廣昆曲已經有20多年。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有另外一個頭銜——“昆曲義工”。這麼多年來,他堅持認為:昆曲只有走向年輕人,才能真正傳承下去。2004年,白先勇和他的團隊以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為藍本,推出了一部“青春版《牡丹亭》”。一年後,這部主打“青春”的《牡丹亭》走進了北京大學。從此,古老的昆曲開始在21世紀的百年老校裡傳播、生根、發芽,而校園版《牡丹亭》則是白先勇推廣昆曲的又一個新探索。2005年4月,白先勇攜青春版《牡丹亭》首次來到北京大學連續演出3天,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劇場2200多個座位都被早早占滿。“走廊裡、墻角邊全是人,晚上11點很多人還沒散去。”白先勇說,他沒料到會出現這樣的場面。

  說起白先勇和北大的結緣,就不能不提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榮譽院長葉朗教授。葉朗一直對昆曲非常關注,並有心在大學裡進行推廣。早在2003年,時任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的葉朗就隨全國政協京昆室組織過一次昆曲調研,根據調研情況,葉朗等撰寫了一份調研報告並被上報給中央領導。中央有關領導在這份“關於加大昆曲搶救和保護力度的幾點建議”上作了批示。建議特別提出,從培養新一代演員、編劇、觀眾等各個方面考慮,昆曲理應加強與大學的合作。

  之後不久,白、葉二人在北京會面,相談甚歡。隨後,青春版《牡丹亭》順理成章地走進北大校園。未演之前,白先勇有些擔憂,怕這出戲演砸。“來之前有人跟我說,北大的學生很‘挑剔’,有獨特的看法和獨立的思想。他們一旦覺得表演不好,說不定起身就走,甚至會喝倒彩。”但結果是,他們得到了太多意料之外的喝彩。

  公演過後,白先勇、葉朗得到的共同啟示是:昆曲在校園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基本觀眾”。甚至此前在理工類院校,昆曲同樣受到學生的熱捧。青春版《牡丹亭》走進中國科技大學時,平時很少或者從未接觸過戲曲的學生,也大量湧入演出現場。1800人容量的劇場內擠進了3500多人。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表示,青春版《牡丹亭》2005年的演出不僅在北大校內引起轟動,而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重新培養了一批熱愛昆曲的年輕演員和觀眾。此後的三四年間,白先勇帶著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峽兩岸巡演,並將昆曲帶到了美國、英國、意大利、希臘等國家。2008年和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又兩次回到北大演出。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演出了188場,今年12月將迎來200場慶典。就這樣,大學校園成為白先勇推廣、傳承昆曲的陣地。北京大學則成為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的第一塊試驗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