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法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阿德勒在《費加羅報》上撰文稱,2003年,伊拉克那些獲得解放的伊斯蘭教什葉派一下子投入那個公開敵視美國的國家——伊朗的懷抱中。如今,這一趨勢繼續了,巴林正在發生的小型革命也可歸入受壓迫的什葉派的解放運動之列。
2月28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薩班中東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蘇珊.馬洛尼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中東形勢同樣對伊朗有利。伊朗的夥伴們——在被遜尼派的國王殘酷鎮壓後,巴林的什葉派正贏得全世界的同情。親伊朗的黎巴嫩真主黨奪取了黎巴嫩總理職位;伊朗的“盟國”叙利亞則迄今毫發無損地度過此次風暴。後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仍然是伊朗發揮影響力的沃土。
利比亞石油減少,也給伊朗帶來更多話語權和實際利益。3月初,控制全球40%石油供應的歐佩克對是否有必要增產意見不一。儘管沙特迅速增產應對,某些成員國目前也在悄悄增產,但伊朗和阿爾及利亞等其他成員國反對增產,它們認為石油市場不存在短缺。路透社稱,利比亞局勢動蕩導致該國原油出口大減,結果國際社會對伊朗原油的需求頓時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