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催生數百萬軍迷
“直播”殲-20首飛後,中國核心軍迷的數量被國內外媒體估算有數百萬之多。據《環球時報》記者調查,中國軍迷各自喜好的方向千差萬別,“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比如在喜歡戰史的軍迷中,有人對各國精銳部隊的戰鬥經歷和番號變遷了如指掌;有人喜歡二戰武器和歷史,進而又劃分出“哈德”、“哈蘇”和“國粉”等不同派別。有些被稱為“骨灰級”的核心軍迷,他們在論壇上偶爾發布的信息和圖片早在殲-20首飛前就引起國外的關注。《環球時報》記者2010年在位於倫敦的簡氏集團總部採訪時,《簡氏防務周刊》主編費爾斯迪德承認,對相關中國軍事網站和軍迷博客上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是他們了解中國軍事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眾多“骨灰級”的中國軍迷就聚集在“鼎盛軍事論壇”,用只有資深軍迷才懂的“黑話”交流,並上傳真假難辨的消息和圖片。據說,這是為防備論壇中充斥的那些刺探情報的境外“網特”。成立年代稍晚的“飛揚軍事”專注於研究軍事技術,時常會貼出國產新裝備的圖片,甚至還因為圖片的使用權與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反覆爭論。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加利.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對中國軍迷掌握的軍事專業知識之深厚感到驚訝。西方猜測中國的軍迷可能是專門學習軍事技術的高校學生,或者是某些研究部門的專業人士。但據記者了解,軍事論壇上活躍的“骨灰級”軍迷中真正從事與軍事相關行業的並不多,他們能對武器裝備性能如數家珍,更多是因為興趣而自行鑽研的結果。在IT行業工作的資深軍迷“木刀”說,中國軍迷是伴隨著一些重大事件成長起來的:1991年海灣戰爭、1996年台海演習、1999年中國駐南使館被炸事件和國慶50周年閱兵、2003年伊拉克戰爭,還有美國戰爭大片《兄弟連》等上映、中國殲-10亮相等都催生了大批軍迷。“木刀”說,現在國內有些軍事類刊物也是軍迷在辦,作者群體裡也有很大比例的人來自民間軍事愛好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軍迷的水平。
對中國出現龐大規模的軍迷現象,中國軍事專家宋曉軍認為,隨著國民化教育的普及,中國老百姓關注的範圍已從原先圍繞自己身邊的事拓展到關心國家命運等更廣泛的空間。此外,中國的近代歷史也讓國人對外部安全的影響尤其敏感,因此中國軍迷的增加,實際是一種文化的反映,體現的是中國物質化和工業化發展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