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戲曲人太“淡定”? 傳承文化莫成包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3 12:08:02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新民晚報》報道,又近年底,國內娛樂市場一片繁榮。電影《讓子彈飛》《趙氏孤兒》《非誠勿擾2》爭搶賀歲檔;青春勵志喜劇《把他做掉》、爆笑喜劇《不作你,作誰?》、賀歲喜劇《尋人啟事》等舞台劇爭相吆喝;王菲、張學友、費玉清、周傑倫等大牌歌星不遺餘力地推出光艶奪目的演唱會;理查德.克萊德曼2011新年音樂會、保羅.莫里亞上海新年音樂會等迎新音樂會扎堆亮相,都爭先恐後地拼搶這個一年中最“優質”的檔期。然而,不少對戲曲藝術情有獨鐘的觀眾反觀京、昆、越、滬等幾大劇種,發現曾經有演“封箱戲”舊俗的戲曲市場卻是一片“淡定”。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少有院團對新年、春節的檔期有特別的興趣。如果說唱不唱“封箱戲”、搶不搶賀歲檔只是一個“細節”,那麼透出的卻是戲曲界的部分經營者對演出市場缺乏足夠的敏感和拼搶意識。

  “市場因素”難占優勢

  一位圈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封箱戲”從演出市場來講是“有空間”的,只不過要看院團方面有沒有這個意識了。而從記者採訪的結果來看,有這個意識的院團顯然不多。如果據此就說戲曲院團不重視演出市場那是不公平的,只不過在權衡各個方面的時候,“市場”這個因素並不占優勢。上海京劇院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時近年底各種“指令性”的演出比較多,到底有哪些演員可以參加新年檔的演出現在很難確定,所以要搞大反串之類的熱鬧“封箱戲”難度比較大。而即便沒有“指令性”演出,從各院團近年來創排的新劇目來看,奔著獲獎而去的戲也明顯多過走市場的戲,“市場”這個因素很多時候顯得有些弱勢。

  “傳承文化”莫成包袱

  上海昆劇團團長郭宇表示,戲曲演出主要是“傳播一種傳統文化,不完全是賣錢來養活自己”。這恐怕是戲曲圈內人士一種普遍的看法。雖然現在梨園弟子們都懷有一顆“高雅的心”,但平心而論,上海昆劇團這兩年在戲曲演出市場上表現不俗,從全本《長生殿》到“放下身段”的民俗節慶的系列演出,都頗見策劃的良苦用心。張軍、穀好好、沈昳麗、趙志剛、李勝素等戲曲明星受大眾追捧,也證明了“傳承傳統文化”不應該成為戲曲贏得市場份額的包袱,相反應該成為戲曲與其他娛樂樣式抗衡時一個重要的“加分”因素。其實現在的“高雅藝術”“傳統文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也曾是時尚的娛樂品種,就是在離現在不算很遙遠的上世紀80年代,戲曲演出市場也相當紅火。而如今戲曲還是那個戲曲,戲曲人完全不必擔憂市場的融入會改變它的文化含量。文化完全可以通過各種通俗的形式走向市場、走向大眾。

  “小眾藝術”亦能出眾

  不可否認,戲曲已經從當年的大眾娛樂樣式變成了今天的“小眾藝術”“邊緣藝術”,不過小眾化或邊緣化並不應該成為戲曲與市場“漸行漸遠”的一個理由。而花幾十萬元排一出戲、演幾場就壓箱底,這樣的非市場化行為也不是用“小眾藝術”可以來解釋得通的。在依然“大眾”的流行樂壇,像薩頂頂、陳綺貞、蘇打綠、王若琳等“小眾歌手”日漸吃香,雖然無法與動輒在可容納數萬人的體育場開演唱會的“巨星”相提並論,卻穩穩地吸引了一批自己的忠實歌迷,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而在當下的娛樂市場中,戲曲雖然不可能再大紅大紫,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在演出市場上生存的空間。誕生於民間、如今已榮登高雅藝術殿堂的戲曲如何破除束縛,認認真真把自己當作一種有特色的小眾娛樂樣式來“經營”,恐怕是戲曲界應該考慮的一個課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