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濟南航空兵某部一架戰機在起飛過程中突遇故障,為避免飛機墜毀在人口稠密地區,飛行員馮思廣毅然改變飛行軌跡,因錯過了彈射跳傘的最佳時機而壯烈犧牲。馮思廣的英雄事跡被媒體披露後,人們為這位英雄飛行員的離去唏噓不已。同時,這起墜機引出的一系列有關戰機飛行安全的話題,也被軍事愛好者們廣泛討論。
訓練加強與事故增加是光影關係
從官方媒體及各類專業出版物透露的情況來看,近年來,中國空軍的飛行訓練強度不斷加強,呈現向西方同行看齊的趨勢。然而,在自身戰鬥力提升的同時,加強訓練也會相應造成飛行事故增多。這從一系列的公開報道中就可看出端倪,如廣州軍區某部殲-10戰鬥機2009年3月份的空中停車事故,2006年11月蘭州軍區某部殲擊機遭遇撞鳥意外……
事實上,縱觀全球各大空軍強國,訓練加強與事故增加都是“光與影”的關係。再考慮到新一代裝備進入部隊後,其事故率總會隨時間推移呈現出“U”型曲線,在初始階段事故高發,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舉例來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段時期內,美國空軍基於越戰的經驗而改革訓練體系,加之戰機換代升級帶來的可靠性問題,事故率也曾有明顯上升。反觀我國,在資源有限的過去,部隊由於擔心損失寶貴的飛行員,又考慮到燃油消耗、飛機壽命等因素,不得不減少訓練時間,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對國防是有害的。只有在訓練中多花精力模擬真實的空戰,才能在未來戰爭中克敵制勝,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適度精兵可化解軍地矛盾
在媒體披露的多起事故中,無論有無人員傷亡,飛行員之所以延後甚至放棄跳傘,都有相似的背景——航線附近存在較密集的民用目標。戰機為何一定要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飛行呢?事實上這樣做屬於“不得已”,因為我國的軍用機場多建設於幾十年前,而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些原本地處偏遠的機場,如今已被城市化浪潮“淹沒”,許多被民居重重包圍。此次事故涉及的濟南某機場及上述的廣空、蘭空機場,都面臨類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