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們完全理解海軍對一流艦空導彈的渴求。專家們知難而進。設計方案經過多次完善,導彈殺傷概率指標最終滿足了海軍的要求,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平。
導彈攔截超低空高速飛行目標又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當時國內還沒人涉足。海軍要求該新型導彈的研製必須解決這個難題,科研單位認為論證提出的指標不可能實現,要把高度適當增加。
研製方的人員說,軍代表對導彈質量已經到了苛求的地步。但軍代表們說,我們是對未來海戰負責,對官兵的生命負責。
未來海戰中,來襲導彈能做什麼動作,攔截的導彈就要超越這個戰術動作……軍代表反覆與科研單位的人員溝通,與科研單位專家一起,進行“超低空攻關”,通過建立大量的數學模型,終於解決了超低空攔截的多個難題,使方案設計符合指標要求。
該型導彈採用大量新技術,每一個技術攻關都耗費大量精力。在進行某項試驗的過程中,每次產品都被燒掉。有一次,導彈順利發射,但在數秒後發生空中解體。軍代表立即組織現場所有人員組成搜救隊,一字排開,在茫茫戈壁展開地毯式搜索,尋找殘骸。將所有殘骸再一塊一塊拼接到一起,仔細檢驗。經過很長時間分析,才得出一個未知的故障原理。
為了找到導彈攔截超低空目標時彈道的最佳進入角度,測試導彈在海雜波背景下捕捉目標的能力,張學斌等軍代表在嚴寒條件下進行了兩個多月試驗。通過不斷的測試,獲得了上千組數據,最終確定最佳進入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