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蔡瑋:中國人看事情是看長遠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8 15:56:11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聯合早報近日報道,兩岸經貿關係確定以ECFA作為穩定架構後,兩岸交流的下個焦點指向文化領域。

  用文化作為從經濟過度到政治互動的橋梁,大陸通過軟實力爭取台灣民心及恢復台灣“中國化”的動作和力度不斷加大,兩岸文化交流層次和規模也不斷擴大。

  受訪的台灣學者認為,從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國台辦,大陸對台工作文化統戰的目標非常明確,特別是閩台交流的這一塊,而溫家寶昨天在兩會閉幕記者會上說,“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更是典型的注腳。不過,李登輝與陳水扁20年已成功的把台灣“去中國化”,大陸要把台灣帶回“中國化”氛圍的文化戰略能否成功,是個問號。

  歸納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從大陸跨海來台又較受矚目的有,張藝謀的鳥巢版《圖蘭朵公主》這個月底到台中表演、媒體報道大陸文化部長蔡武五月間將到訪,如果成行,他將是近年來首名率團訪台的部長。

  台灣往大陸去的則有,《寶島一村》先後在廣州、深圳、東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台灣“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去年表示,“文建會”計劃在中國大陸設點,為台灣藝文在對岸找出路,他不排除赴大陸出席兩岸文化高峰論壇。

  此外,馬英九去年倡議的《兩岸大辭典》也有了眉目。出任台灣的“國家文化總會會長”的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上個周末表示,經過專家學者討論後,決定不編紙本的字典,而建立“兩岸詞匯雲端資料庫”,也就是推動可共享電子詞匯資料庫。

  在教育方面,不只兩岸學生互訪,台灣更是首次引進大陸版正在使用的數學課本,台北高中、國中學生將第一次可以讀到大陸的數學課本。電影方面,第二屆兩岸電影展5月間將在苗栗縣舉行,宗教方面,兩岸民間沿海地區都共奉媽祖,世界佛教論壇去年也在台北舉行。

  種種跡象顯示,兩岸雙向文化交流的覆蓋面已超越早期一般的人員互訪、召開研討會,進入到藝文表演,官員互訪、新聞交流、教育交流、合作研究等領域。

  經貿往來可以產生經濟利益上的依賴感,但無法轉移台灣人的“主權”效忠對象。特別是台灣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加起來20年的“去中國化”政策教育,年輕一代的腦裡已形塑了“台灣意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民眾越來越少。

  《天下雜誌》去年底公布的民調顯示,62%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22%,自認是“中國人”的只有8%。其中,18到29歲的年輕族群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更高達75%。

  要減少“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之間的對立,要擴大“同”縮小“異”,大陸顯然冀望於推動文化認同,以達到“主權”的認同。

  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王崑義認為,馬政府上台後無力讓台灣再“中國化”,大陸唯有主動出擊,試圖填補兩岸文化上的空缺。

  不過,王崑義評估,大陸的文化戰略很難成功,因為文化要融入生活,但兩岸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卻是大不同,“大陸要台灣不獨立,大陸就要民主化,大陸只要走不出民主這一步,兩岸就一定只能維持現狀”。

  他強調,文化交流只能是情感聯繫,它未必能構建一個認同,台灣人看台灣的雲門舞集的作品和看張藝謀的作品,感覺是不同的,“看大陸的扭秧歌,感覺好像是一個遙遠國家。”

  文化,在中國大陸被視為是一種調節與穩定社會的工具。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董立文指大陸“有意識、有目的、有辦法”地進行法理統一,文化統一以及切香腸化式的統一;而台灣則是“無意識、無目的、無辦法”的應對,甚至把大陸的文化輸入當做一般商品。

  “人家是在作戰 我們是在做買賣”

  董立文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他說:“北京的出發點要改造我們,我們的出發點沒有要改造他們的文化認同。中共對台政策文化統戰的目的很清楚,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目的和策略都很模糊。人家是在作戰,我們是在做買賣。”

  他以台灣電影《海角七號》為例說,據他了解,《海角七號》是經過特批在大陸上映的,受到行政控制,可是帶有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的大陸影音產品卻可以大量進入台灣,去年是孔明(《赤壁》),今年是孔子。

  先經濟後政治,中間再舉起文化大旗,大陸對台工作的幾步曲在步步展開。而教育這一環最吃重,因為教育是最好的文化灌輸,只不過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王崑義指出,美國改造台灣,從1950年代到台灣民主化,就花了四五十年的時間,不過“美國人製造了李登輝、馬英九這些領導者。陳水扁沒有出國留學,他的老師也是留美留德的。這些人領導台灣,你認為他可以完全的向共產中國靠攏嗎?可能性不高。所以大陸不斷誘引台灣的精英到大陸念書”。

  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蔡瑋受訪時說,中國人看事情是看長遠的,大陸已經意識到通過教育交流,增進兩岸年輕人的相互了解是迫切的,建立兩岸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迫切的,時間對它不是問題,“中國歷史那麼長,三、五十年,他們不會在乎。” 

  蔡瑋說:“香港人以前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收回去之後就,越來越多香港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