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刊破解印度經濟神話 與中國有十幾年差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8 11:13:10  


  美國《商業周刊》雜誌報道,印度在今年第三季度 7.9%的經濟增長率生動地描述出印度國家形象正在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印度正在從一個遍地是大象和耍蛇人的國家轉變為一個IT強國和新興經濟大國。人們對印度的這兩種認識都有據可查。與已被揭示的內容相比,這些形象被隱藏的數量更多。不過當人們談到印度經濟的時候,大多數人的談話內容虛構成分較多而實際情況較少。下文是媒體常說的五個印度“神話”,並討論說法與現實緣何不同。 

  “神話”1:IT產業成為印度經濟增長主導推動力

  雖然印度已經在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全球IT強國,但是IT產業在印度經濟中占據的比例非常低。2008年印度信息產業總值為720億美元,在該國GDP總量中只占據4%左右的份額。從事IT行業以及相關產業的人員總數只有一千萬左右,而印度總的勞動力人口達到7億人。儘管IT產業年增長率達到25%,印度最近的經濟增長其實更多依賴製造業和其它服務業。只有製造業才有能力為數億印度人提供就業崗位。如果印度想實現成為經濟超級大國的夢想,必須效仿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的道路。雖然信息技術產業給印度帶來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但是大多數印度人的工作必須來自於製造業。

  “神話”2:印度與中國有幾十年的差距

  許多前往印度和中國的遊客都會將印度孟買、新德里和班加羅爾與中國的上海、北京和廣州進行比較,從而形成直觀印象。兩個國家在城市中心方面的差距異常巨大。中國大都市的現代程度和時髦程度看起來比紐約和倫敦還高,而印度城市的表現卻像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不過大多數人忽視了一個現實:中國的實際情況其實比外表差,而印度實際情況比外表強。

  2008年,中國的GDP總額是印度的三倍以上。如果未來十年印度GDP以每年8%或9%的速度增長,那麼印度GDP總額將在2020年與中國2008年的GDP相同。實際上,印度經濟只落後中國12-14年,而不是幾十年。中國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而印度1991年開始經濟改革。

  “神話”3:印度民主制度阻礙基礎設施修建

  考慮到印度民主政治制度,任何一屆印度政府都會發現難以使數百萬人遷出城市中心,以便於建設辦公大樓和高速公路。然而,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外形美觀的建築和城市,也包括機場、港口、發電站和通訊等設施。

  在基礎設施中,受到印度民主政治制度嚴重阻礙的只有城市的美化工程。為了修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而需要搬遷的人口總數其實很少,所以大多數基礎設施修建工程並不會受到民主制度阻礙。中國在1995到2007年將GDP總額中8.5%的資金用於修建基礎設施,印度現在的投入已經占到GDP的8%,計劃進一步提高到9%。

  擁擠和醜陋的城市不可能阻礙工業化革命。總之,考慮到印度的政治制度,與使印度市容美化相比,印度會更早成為製造業強國。

  “神話”4:人口增長失控給印度造成沉重負擔

  中國實施的一胎化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大幅下降。而人們對印度的印象卻總是城市人口眾多以及窮人比例較高。因此,許多人會想為什麼印度可以承受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長率。

  儘管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它無法實行任何形式的人口控制政策,但是我們要記住關鍵一點,隨著人們富裕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的逐漸提高,生育率會逐漸降低。印度人口生育率已經從1980年的4.65大幅降至2007年的2.68,同時人口增長率從二十年前的1.5%降到現在的1.35%。如果繼續保持這一下降趨勢,未來十年印度生育率會與中國目前的比率相同。

  總之,印度增長率會在自然狀態下很快下降。無論如何,印度應該將重心放在經濟增長方面。

  “神話”5:印度教育制度屬於世界級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鼓勵美國學校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以便與北京和班加羅爾的學生抗衡。現在,勞動力市場已經變得全球化。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小孩現在不僅要與芝加哥的學生比較,也要與北京和班加羅爾的兒童競爭。然而,並不能以此得出結論,認為印度教育制度已達世界級。

  印度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居民收入和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異。一些頂級工程和經濟學校的進入門檻比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還要高,已經為全球商業巨頭輸送了大量高層管理人員。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現實:印度的成人識字率只有61%,與中國91%的識字率相距甚遠。過去五年,中國大力發展初等和中等教育,而印度更集中於高等教育。工業化革命將需要更多的受過中等教育和職業培訓的人員,而不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和美國一樣,印度也急需升級教育體系。(來源:商業周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