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印度新防務戰略將主要作戰對象定為中國(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7 11:06:36  


 
  二、在戰略指導上,由被動防禦型向主動進攻型轉變

  印度在歷史上曾飽受異族入侵和民族分裂之苦。馬克思說,印度“逃不掉被征服的命運,而且它的全部歷史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歷史”。不斷面臨的外敵入侵,使得次大陸王國始終處於戰略防守的態勢,與這種戰略防守態勢相關聯的就是印度沒有擴張的傳統。歷史上,印度對外部世界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文化、宗教和經濟領域。印度也從未在它自己認為的南亞次大陸外使用武力,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印度獨立之後。

  從印度獨立至冷戰結束,印度主要是實行消極防禦性的軍事戰略,從美蘇相爭中坐收漁翁之利,並臥薪嘗膽大力發展軍事,力圖保持對中、巴的威懾,遏制巴、中對印用兵。

  冷戰結束後,國際戰略形勢發生巨變。印軍認為,冷戰後通過戰爭摧毀敵國的軍事力量、掠奪領土、征服意志的傳統戰爭觀,已不適應發展變化了的國際戰略格局和南亞次大陸形勢,應該“重在強調威懾作用,而不是強調征服和占領”。

  基於這一思想,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奉行“地區威懾”軍事戰略。該戰略的核心思想是“拒止”威懾,指對南亞次大陸區內國家強調保持絕對軍事優勢,以防止其進行軍事冒險,同時對區外大國通過威懾形成“力量均勢”,限制其海軍在印度洋上的行動自由,從而達到確保海岸線與領海安全和防止大國滲透等目的。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此戰略仍然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型戰略。

  進入21世紀,印度安全環境日益複雜。一方面,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低烈度衝突不斷,由此引發的大規模衝突甚至核衝突的風險仍然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南亞地區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策源地和反恐前沿,印度面臨“三股勢力”的威脅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印軍對其軍事戰略重新審視,認為以應對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目標的被動防禦型戰略已不能滿足應對新形勢下多種安全威脅的要求。

  為此,印度在借鑒和吸收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南亞地區的形勢,對其軍事戰略做出了調整。印軍在堅持“地區威懾”戰略的基本原則基礎上,賦予其新的內涵,將其被動防禦型的“拒止威懾”思想調整為先發制人式的“懲戒威懾”思想,強調主動出擊、先敵行動,有效控制,致力於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高技術“有限常規戰爭”,從而實現了戰略指導從傳統的“消極防禦”向“攻勢防禦”質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