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軍史專家解讀“中國式閱兵” 六大特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9 19:48:57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新華社消息:“國慶閱兵,各國都搞,但‘中國式閱兵’獨具特色。”軍史專家、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薑廷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中國歷次國慶閱兵與時代背景、國情軍情緊密相連,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一是規模宏大。在我國以往的13次國慶閱兵中,受閱官兵人數一般均在萬人左右。1950年國慶1周年閱兵時,官兵總數達到2.4萬人,即使在人數較少的1957年閱兵中,受閱官兵也有7000多人。我國的閱兵規模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這與我國是人口大國、兵員大國密切相關。

  就連擔任閱兵司禮演奏任務的軍樂團也在千人以上。而成立千人軍樂團,是毛澤東親自倡議的。1950年國慶閱兵時,毛澤東對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說,天安門這麼大,我們國家這麼大,軍樂團應該有1000人的規模。 

  二是兵種齊全。閱兵是國防實力和軍事實力的生動展示,在歷次閱兵中,我國武裝力量構成的各要素都接受檢閱。開國大典中,陸海空三軍聯合接受檢閱,儘管當時海空軍領導機構尚未正式成立,但就此奠定了新中國國慶閱兵的基本框架。

  隨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每當有新的軍兵種形成,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國慶閱兵的序列中。1951年,傘兵部隊、探照燈部隊、民兵方隊首次受閱;1952年,公安部隊首次參加國慶閱兵;1953年,火箭炮兵首次出現;1958年,“首都民兵師”首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1984年,武裝警察部隊首次受閱;1999年,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隊出現在受閱的行列中……

  三是裝備日趨先進。每次閱兵中,武器裝備方隊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代表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最新發展水平。從開國大典閱兵時的“萬國牌”到1959年國慶閱兵受閱武器國產化程度大提高、1999年國慶閱兵時絕大多數都是自行研製的新裝備,其中有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生動反映了人民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

  1984年的國慶閱兵中,中國的戰略導彈首次公開亮相,震驚世界。在1999年閱兵中,國產120毫米履帶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152毫米履帶式自行加榴炮、“九九”式新型主戰坦克、空中加油機等都是首次受閱,給國人帶來了驚喜和自豪。

  四是訓練要求高。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閱兵相比,中國軍人和裝備組成的方隊可以說是最整齊、最壯觀的。而這一世界之“最”,是長時間艱苦訓練換來的。受閱部隊進行閱兵訓練的時間一般在半年到一年之間。閱兵訓練所產生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觀賞效果,而且對提高部隊的革命化、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水平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是官兵精神風貌好。能夠參加國慶閱兵的部隊,一般都是擁有光榮歷史傳統或立下過獨特功勛的部隊。三軍官兵都將參加國慶閱兵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與使命,每次閱兵都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和大批先進典型,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精神風貌。

  六是國民關注程度高。每次國慶閱兵,都受到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群眾的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對國慶閱兵充滿了期待和熱情,許多群眾和單位還自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慰問受閱官兵的活動。特別是隨著我國軍事透明度的不斷提升,新聞媒體對閱兵的報道不斷深入,閱兵不僅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更成為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題材。


    相關專題: 新中國成立60周年 大閱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