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駐京記者洪齊成則沒有去凑彩排的“熱鬧”,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自己更期待的是10日上午參觀閱兵村的活動。“讓外媒進入閱兵村採訪前所未有,韓國民眾也會對這個很感興趣。”他告訴本報記者,國慶60周年閱兵式對中國來說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也是對世界的一次偉大展示。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在題為“中國志在超越奧運會”的文章中寫道:“奧運會已過去1年多,沉浸於奧運會榮光之中的北京,如今正馬不停蹄地準備一場與炫目的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不相上下的盛會。”
從“枯燥無味”到“重新崛起”
相比國慶60周年的報道而言,外媒對新中國過去的閱兵式無疑沒有如此高的熱情。“由於一直以來的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作祟,不好聽的話還是很多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薑廷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還在黎明前很久這座城市就被行進的腳步聲和遠處的小鼓聲弄醒了,當70萬人結隊行進開始集合時出現了非常枯燥的中國人的吵雜聲音。在空曠的廣場對面站著數千名儀仗隊,排列得就像玩具兵一樣。”這是1959年,英國《每日郵報》當時的記者凱麥隆在報道中國國慶10周年閱兵時的描述。
“在北京舉行的歷時數小時不絕的遊行代表中國的生活和成就的縮影,行進時高呼口號,標語牌上寫著百分比數字。”時任英國《每日快報》記者多布森在文中寫道:“這時候,儀仗隊正步走過。但是我覺得遊行的這一部分相當枯燥無味,我在許許多多共產黨首都裡看到過同樣的坦克和大炮走過。”
改革開放後,中國迎來了35周年的國慶閱兵。來自英國的路透社記者克萊布當時評價道:“對於鄧小平這一代領導人來說,雄赳赳的分列式象徵著他們1978年以來所奉行的務實路線的勝利。為了顯示鄧的政策不僅能生產黃油而且能生產大炮,人民解放軍將展出其自制的最新式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
雖然在1949年開國大典時外媒曾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共26架,以P-51戰鬥機為主……”(其實中國只有17架飛機參與閱兵,當時要求部分飛機飛了兩次),但中國國慶閱兵中的武器真正讓世界感到震動的,還是1984年。
當時現場有這樣一個細節,當中國的導彈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時,觀禮台上的外國專家一下子都站了起來,他們驚呼,“飛魚!中國飛魚!”
同日,法新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日本《讀賣新聞》均發回報道,描述了幾個中隊的噴氣式戰鬥機和轟炸機,一批又一批坦克、裝甲輸送車、火箭發射器和戰略火箭,以及幾萬名戰士和數十萬的群眾隊伍。
但也有媒體認為此次遊行中的主題是“發展與生產”。意大利共產黨《團結報》當時評論:“如果說25年前的軍事檢閱‘具有備戰’作用的話,而今天展現導彈是為了說明緩和才是發展的條件。”
這一年,被美國《紐約時報》稱為“中國化妝品王國的皇后”的靳羽西當時應紐約公共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聘請,擔任中國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衛星轉播節目的主持人,這次經歷也是她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當熒幕剛剛落下,來賀的電話就接二連三,徹夜不斷。”事後,靳羽西表示:“朋友們紛紛說‘中國正在重新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