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戰艦發射反潛深水炸彈。 |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解放軍報報道,“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是戰爭的不二法門。人類自有戰爭以來,攻伐利器與防衛堅盾,就如同硬幣的兩面,相生相伴,此消彼長。當前,世界各海洋大國在加緊研製、裝備高精尖武器的同時,更加注重艦艇平台的抗衝擊研究,以期在未來海戰中確保各類武器發揮出最佳作戰效能。艦艇抗衝擊這項脫胎於20世紀大洋血雨中的技術,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近日,筆者專訪了海軍裝備研究院某所所長汪玉,請他就艦艇抗衝擊技術的歷史淵源、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對未來海戰和我海軍建設的深遠影響進行了闡述,現節選刊登以饗讀者。
抗衝擊技術:脫胎於硝煙戰火
問:據外電報道,2005年,美海軍對“美洲”號航母進行了歷時25天的實船水下爆炸抗衝擊試驗;2008年,美海軍又對“梅薩維德”號兩栖運輸艦進行了水下爆炸抗衝擊試驗。眾所周知,艦艇抗衝擊研究,往往要使用實船,代價高昂,但美國如此不惜血本進行實船爆炸試驗究竟為何呢?為什麼艦艇的抗爆炸衝擊性能受到如此大的關注?
汪玉:艦艇抗爆炸衝擊研究脫胎於硝煙戰火之中。1942年9月,日本乙型潛艇伊19號在所羅門海域進行戰鬥巡邏中,遭遇美軍“黃蜂”號航母編隊,日海軍向美軍發起攻擊,造成“黃蜂”號航母編隊1艘航母和1艘驅逐艦沉沒、1艘戰列艦受傷的慘重損失。
1982年5月4日,馬島海戰中,阿根廷“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用法國“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首創空艦導彈擊沉大型戰艦的戰例。1988年4月,美軍當時最先進的導彈護衛艦“羅伯茨”號在前往海灣地區執行護航任務途中被一枚蘇制老式M08水雷擊中炸開8米的破口並引起大火,險些沉沒。
一系列海戰的慘痛教訓,使得各國海軍充分認識到戰艦如在抗衝擊方面存在薄弱,就如同泥丸入海,朝不保夕。實際上,美國海軍早在1860年就進行了船體抗爆試驗。二戰後,美海軍更是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艦艇抗衝擊技術研究,以提高戰艦的海上生存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前不久,美國最新研製的耗資6100萬美元的“海狼”級核潛艇進行實艇水下爆炸考核試驗,爆炸的藥量高達1萬磅(4536公斤),就是為了充分考核潛艇抗衝擊能力。
鑄就海上堅盾:世界海軍的夢想
問: 攻擊能力和抗打擊能力是艦艇戰鬥力的兩個方面,正如古代武士的矛和盾一樣,只重視矛的鋒利而忽略盾的堅固,同樣會失去戰鬥力。請您介紹一下艦艇抗衝擊技術的研究現狀。
汪玉:要了解艦艇抗衝擊技術,首先要了解衝擊和水下爆炸的內涵。衝擊是指一個系統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通常以毫秒計),受到瞬態激勵,其位置、速度或加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物理現象。在現代海戰中,艦艇遭受敵方攻擊的主要衝擊源有三個:接觸性爆炸、水中非接觸性爆炸、自身武器發射時後坐力造成的衝擊。其中艦艇遭受水下非接觸爆炸的概率比直接命中的概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