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走精兵之路 解放軍30年改革實現新跨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2 10:52:34  


解放軍正在建立一支現代化武器力量。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新華社報道,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從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到胡錦濤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改革開放30年,我黨軍事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指引著人民軍隊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國防實力和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

  走精兵之路

  走進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由鄧小平題寫的“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而奮鬥”這26個大字格外醒目。

  “鄧小平20多年前的題詞,是對中國軍隊建設目標的總要求。”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季明說,它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後,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變。

  這一目標的確定,以及圍繞實現這一目標的努力,構成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

  “觀水視其瀾”。上世紀80年代,世界還籠罩著冷戰的陰霾,鄧小平就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并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

  基於這一判斷,黨中央、中央軍委開始醞釀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并著手軍隊的精簡整編。

  1985年5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討論實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和貫徹中國政府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戰略決策,研究制定落實這一決策的措施和步驟。

  “這次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袁德金說,中央軍委適時作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決策,從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應急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從而較早主動地走出了冷戰的陰影,使國防和軍隊建設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

  這一重大決策的深遠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現。

  以“消腫”為突破口,人民解放軍開始大刀闊斧地裁減員額,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由此穩步推進——

  1980年至1981年,裁并了各級機關部分重叠機構,撤消了省軍區獨立師,部分野戰軍步兵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至1983年,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降格改為總參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工兵部隊,大部劃歸陸軍軍的建制;將鐵道兵并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直轄市。

  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總部機關人員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并成7個;全軍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

  3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總員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的300萬。

  “在中國大裁軍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國際軍控與裁軍協會研究員滕建群說,與幾次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艦載機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集團軍的組建,陸軍部隊合成化程度明顯提高,技術兵種比例超過了步兵。

  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解放軍向著“精兵、合成、高效”方向大步邁進。

  跨越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