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海軍走向大洋 須打破被周邊包圍局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17 16:11:38  


中國海軍新型戰艦上編隊。(資料圖)
由於美國等建立的“島鏈封鎖”主要圍繞著亞洲國家,現在更是以中國為核心。
  由於美國等建立的“島鏈封鎖”主要圍繞著亞洲國家,現在更是以中國為核心,所以經過幾十年的經營,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此所設置的海、空軍基地內的種類遠程打擊武器裝備均可飛臨中國的東海和南海地區,并可以使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對相關的戰略目標實施打擊。

  這些島鏈內的基地也便於美日控制本海區的全部水域,另外,美國還可以利用“第一島鏈”基地群組織嚴密的防空警報體系和反潛搜索區,有效地阻止對手在上述水域進行任何具有戰略意義的行動。

  從戰略海圖看,中國大陸完全被環索在內海邊沿,失去了太平洋彼岸美國那種直面大洋的戰略優勢。中國戰略走向大洋的“出海口”在哪裡?

  衆所周知,出海口是一個國家從事海洋運輸的航道。戰時,這個出海口便是封鎖與反封鎖、包圍與反包圍的生死之門。一個國家的出海口一旦被對手完全封閉,那麼它就會對手死死地扼住了生命綫。事實上,中國的海區屬於半封鎖海,與外部海洋相連主要通過大隅海峽、官古水道和馬六甲海峽三條海上通道。

  其中,大隅海峽是溝通中國與日本、加拿大和美國;宮古水道是溝通中國與新西蘭、澳大利亞、南美;馬六甲海峽是溝通中國與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的海上樞紐。平時我國遠洋航綫主要途經中國的台灣海峽、南海,以及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多條“水上生命綫”,所以相關海域不僅關乎我國的海洋利益,而且與周邊的海洋利益息息相關。特別是當日本也介入中國南海爭端和東海事務後,也為中國走向海洋增加了阻力。

  對於實施島鏈封鎖,日本一位從事中國軍事問題研究的平鬆茂雄描述了日本的戰略目標:中國要進入太平洋或印度洋,就必須打破其被周邊國家包圍的局面。

  日本占據重要的戰略位置,同中國台灣、菲律賓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網。中國必須通過日本西南諸島海域或者通過中國台灣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才進入海洋,而這兩者都處於日本海上自衛隊輕易實施封鎖能力的範圍之內。

  為此,日本通過加大對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投入和軍事交流,積極介入南海爭端,深層次的戰略意圖是欲占據中國台灣和菲律賓等事關中國海權和日本海上“生命綫”的關鍵地理位置,而這必將增大中國的海上戰略壓力,從而阻礙中國走向海洋。

  而布熱津斯基在《大抉擇》中提到,“亞洲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生命力都毫無例外的依靠海上貿易能够自由的兩三個主要港口,只有用幾顆磁性水雷擋住上海、橫濱、或者孟買(再加上一兩個)港口的通道,就可以使中國、日本或者印度陷入停頓。”也就是說,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國家面對一個相對封閉的海域,一旦海軍在進去出的方向上存在海峽、島鏈等自然障礙,戰時就很容易被對手所封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瀕海國之一,也是太平洋沿岸國。但現實看,我們雖然有出海口,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所有的可以正常出海的路口,都被“島鏈”所封鎖。中國東海、黃海外側是日本本土四島,南海更是被一直處於敏感狀態的東南亞國家所包圍。只有台灣以東的海域可能直接進入太平洋,但這一出海口更是限制重重。所以說,今天的中國直面戰略出海權的大課題。在馬六甲海峽已經被美國控制、台灣當面壓力尚未減輕、南海海域美日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中國海洋權益危機重重,迫在眉睫。

  此前,日美兩國媒體相繼報道了中國已在海南島的軍事基地部署了一艘作為海洋核軍事力量新支柱的“晉”級戰略核潛艇,并大肆炒作。

  事實上,這只證明中國在捍衛海洋權益上依然是一個近海防禦型國家。與海洋控制型的美國、海洋防衛型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營海洋戰略的道路還很漫長,且十分艱巨。

  走向遠洋、走向藍海的中國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盡快建設一支具有主動防衛型的大型海上作戰群,同時需要與周邊國家實施密切的坦誠的海上安全合作,積極發揮影響作用。只有如此,以我為主,才能不受制於人。(來源:《軍事文摘》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