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成功開發核導彈網上模擬戰役訓練系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9 09:39:01  


  彤雲密布,風驟雨急。長途奔襲的“紅方”導彈旅,面對“藍方”電子僞裝、電磁脉沖等各種幹擾,迅速擺兵布陣,一枚枚墨綠色“倚天長劍”成功撲向目標。這場以高技術條件下信息戰爲背景的模擬對抗演練,只需移動鼠標,輕擊鍵盤即可完成。

  依托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孫繼銀教授研制的“網上戰役訓練系統”,導彈部隊官兵足不出戶便能打一場有聲有色的信息戰。

  探路闖險,給導彈穿“數字外衣”

  主人公小傳:孫繼銀,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指揮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863計劃評審專家,二炮導彈技術專家,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全軍先進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多項科研成果獲全軍科技進步獎。

  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的硝烟漸漸散去,孫繼銀的思慮却揮之不散:加快我軍信息化建設時不我待。

  1999年,孫繼銀大膽提出設想,幷向總部提出有關課題項目申請。他的舉動遭來疑惑目光,一名專家坦誠忠告:“繼銀,這塊硬骨頭不好啃!”“要想突破,必須有探路闖險的勇氣。”孫繼銀帶著課題申報方案,一遍遍地向領導和專家闡述理由:坦克有了“耳朵”,戰機也在擦亮“眼睛”,導彈部隊要想打贏現代戰爭,必須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孫繼銀的研究課題得到了總部的支持,但困難却接踵而至。沒有現成的經驗借鑒,他就翻閱大量外文資料和學術文章,從中分析外軍數字化部隊建設現狀,有時從烟波浩渺的資料里獲得一點啓示也如獲至寶。2001年,孫繼銀終于克服種種困難,在全軍首次對二炮導彈旅信息化建設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證,幷運用工程理論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圓滿完成了項目研究工作。鑒定會上,18位專家一致認爲:該課題填補了二炮信息化部隊建設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義。

  2002年,該項研究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現在,該項目研究成果正被二炮部隊逐步采用,孫繼銀爲導彈穿上“數字外衣”的設想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攻堅克難,扎緊信息安全“籬笆” 

  2005年底,總部首長急召孫繼銀進京,委以重任:對我軍一套即將投入使用的數據庫,進行攻擊檢驗,尋找設計漏洞。 

  從1997年開始,孫繼銀就根據網絡的發展趨勢,將研究的課題拓展到了網絡安全的最新領域。2003年,他領銜完成的一個相關課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被測試方組織了一支“國家隊”,隊員全是國內信息安全領域知名專家,幷在异地搭建了一個模擬平台。孫繼銀很快組織了一支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指揮自動化系的“系隊”,10多名研究生和教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孫繼銀和隊友每天從晚上9點開始工作,一幹就是一個通宵,一個多星期沒有任何突破。有知情人勸他:“那麽努力都找不到漏洞,說明別人設計的系統過硬,寫個報告交差就完了。”可是,孫繼銀不肯放弃,晚上繼續和團隊一起戰鬥,白天再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直到第10天,他們終于找出了該系統的9個漏洞。 

  研發單位根據孫繼銀的測試報告,對系統進行改進後進行了多次檢驗,投入使用後該系統再也沒有出現過問題。“系隊”打贏了“國家隊”,讓孫繼銀聲名大振,專家們都說他扎的信息安全“籬笆”嚴實可靠。 

  獨辟蹊徑,耕耘在新學科“高地” 

  1999年9月,孫繼銀走馬上任指揮自動化系主任時,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特色是學科建設的根本,也是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的關鍵。”爲此,他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圍繞人才需求設置特色教學內容。他邀請國內知名專家來院爲課程“會診”,組織完成了學科專業調整,新增了“信息研究與安全”等專業,淘汰了8門舊課程,優化了《指揮自動化系統與裝備》等20多門課程。籌措資金建起的“二炮信息戰研究中心”等9個特色鮮明的實驗室,爲學科發展提供了一流的教學科研環境。 

  圍繞戰鬥力的提升尋找科研項目。孫繼銀與衆多導彈部隊建立起了“熱綫”,實現科研攻關與提升部隊戰鬥力“無縫鏈接”。由他領銜研制的“指揮自動化遠程綜合訓練系統”,實現了集專業理論培訓、網絡設備模擬操作、考試和測評于一體,配發部隊後使部隊訓練實現了網絡化。2006年,該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圍繞學科長遠發展培養教員隊伍。2005年,他得知博士後王忠即將出站的消息,先後5次登門求賢,終于將其招入他的團隊。王忠現在已成爲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員李琳琳在他的指導下,先後獲5項軍隊科技進步獎。目前,他幫帶的教員有5名破格提升爲副教授,6名成長爲碩士生導師,學科內中青年教員博士比例達40%。(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