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三“邦交國”鬆動 失美國支援才是主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08 13:03:24  


  中評社香港1月8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小社論說,開年第一週,與台灣有四十二年“邦誼”的馬拉維,傳出琵琶別抱惡耗,台灣的“外交部”亦證實有此可能。看來,北京與馬拉維建交早己生米成熟飯,只待北京擇定“吉日”宣佈。台方盡可說些“斷交後果概由馬方負責”等負氣話,但問題是,馬拉維之後,還會不會有更大的“外交”挫敗?

  民進黨執政下,前進、爭取、突破“國際封鎖”等政策口號叫得滿天價響,但“邦交國”數目由執政之初的三十個,降至廿四個,再扣掉馬拉維,只剩下廿三個。據了解,馬紹爾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台譯:聖多美普林西比)的“邦交”也在拉警報。在政府竭力推動“入聯公投”之際,“外交”卻四處烽火,真是反諷。

  社論指出,非洲、中南美洲向是台灣“外交”的基本盤,過去這些“邦交國”長期抵抗北京,站在台灣這一邊,與美國的暗中支援有很大關係。藉由讓台灣維持一定程度的“邦交國”數目,使台灣具有“國際法人”地位,這是美國平衡兩岸勢力的策略。

  但是,這些年來扁政府為了在鞏固其島內政治利益,一再藉突破北京封鎖之名,推動“修憲”、“正名”、“入聯”,影響區域穩定,也觸動美方敏感神經,在華府升高官員層級喊話,要求台灣謹慎看待“入聯公投”而不可得後,台灣在中南美與非洲“邦交”的接連鬆動,絕非北京銀彈攻勢單一原因即可造成。

  社論認為,“外交”情勢節節敗退,“外交部長”扮救火隊功能已不大,重新檢視兩岸政策及重新研擬台灣與美國互動策略,效用可能比較實際。五月接棒的新“總統”必須如此做,五月前交棒的陳水扁,應該也要如此思考與行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