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英媒解讀中國特種部隊:從偵察轉型爲特種作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07 09:15:42  


中國特種部隊。(資料圖)
  英國今日中國防務網站12月24日撰文報道稱,目前中國特種部隊已經從“特種偵察大隊”轉型爲“特種作戰大隊”,在台海沖突中特種部隊將被用來打頭陣執行“斬首行動”。 

  英媒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術語中,特種部隊或特種作戰部隊(SOF)特指一個小規模通過特殊訓練的精銳地面部隊,這個部隊可以執行如特別偵察、反恐和直接行動等專門的作戰任務。在解放軍七大軍區中,每一個軍區都配備有一支特種部隊。此外,空軍在空降兵,海軍在陸戰隊中也都有自己的特種部隊。武警中也有一支專門執行反恐任務的特種部隊,不過他們被稱爲特警。 

  雖然中國軍隊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專注于特種部隊的發展,但是中國軍隊對特種部隊的作戰方式幷不陌生。早在中國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就開始從普通部隊中精心挑選出一些士兵組成臨時性的部隊。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士兵裝備特殊的武器,經過特殊訓練後深入敵後執行一些諸如遠程滲透、戰術偵察、攻擊敵軍重要陣地等特殊任務。不過,在這些任務完成後,這些臨時部隊就被解散,士兵也將返回原來的部隊。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解放軍依靠陸軍中經過特殊訓練的偵察部隊來完成一些特殊任務。據悉,解放軍每個軍區都組建有一支直接歸軍區司令部指揮的團級規模的偵察大隊。陸軍的集團軍和師也都有歸自己指揮的偵察部隊(連或營級規模)。盡管這些偵察部隊將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但是他們的任務也在特種作戰任務範疇當中。 

  在1979年爆發的中越邊境沖突中,解放軍才首次意識到缺乏專門的特種作戰部隊。在沖突中,以小組進行活動的越南特種作戰部隊給解放軍帶來了不小的傷亡和損失。在沖突進入尾聲,解放軍迅速總結了教訓,幷開始組建自己的特種作戰部隊。當時的特種作戰部隊人員主要來自陸軍偵察部隊。沖突結束後,解放軍開始專注于特種部隊的建設。在1988年,首次以“特殊任務,快速反應”爲主旨的特種部隊組建于廣州軍區。這支外界稱爲“特種偵察大隊”的部隊擁有普通部隊所沒有的新式武器裝備。部隊成員都接受了如野外生存訓練、傘降、機降和全副武裝泅涉等特殊訓練。到八十年代末,特種偵察大隊直屬于軍區司令部,幷全部轉型爲特種作戰部隊。 

  受到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特種部隊作戰行動和台海關系緊張的影響,解放軍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大規模擴充特種部隊。在這一期間,特種部隊將引入高科技武器作爲提升戰鬥力的新手段。這時,解放軍的“特種偵察大隊”也已經更名爲“特種作戰大隊”。 

  在組織上,解放軍七個軍區中每個軍區都有一個規模爲團級的特種作戰大隊,人數有1000至2000人,下轄三個營。每個營都有自己的指揮部和後勤部隊。作戰時,通過以連規模(70至100人)或更小的小組進行活動。每支特種作戰大隊都有自己的代號,如廣州軍區特種作戰大隊被稱爲“南國利劍”、南京軍區特種作戰大隊被稱爲“飛龍”。 

  對于特種作戰,解放軍雖然沒有一個與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類似的專門負責特種作戰的司令部,但是解放軍的情報部和總參謀部可以直接指揮特種作戰部隊和完善特種作戰條令。在2003年,解放軍特種部隊的指揮權由軍區司令部下放到一些集團軍司令部中。如,北京軍區特種部隊的指揮權直接歸第38集團軍,成都軍區特種部隊歸第13集團軍指揮。 

  與美國特種部隊不同,解放軍的特種部隊更注重于直接行動、特殊偵察和反恐。他們沒有象美國同行一樣接受非常規戰和處理國內事務的訓練。因爲解放軍特種部隊僅使用于短期的高强度地區沖突中,在象美國特種部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南亞參加的低强度的長期戰爭中,則不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解放軍特種部隊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快速打擊、小規模的進攻的方式對指定的人或目標進行抓獲、摧毀或破壞。如在台海爆發沖突後,解放軍特種部隊將會通過傘降、直升機或其它方式滲入台島,對敵人的重要人員、指揮和控制機構進行打擊,癱瘓敵人的C3I系統使敵軍部隊陷入混亂。這種戰略經常被稱爲“斬首行動”。其它的直接行動可能包括爲機降部隊和兩栖登陸部隊奪取敵人的機和港口、破壞敵人的武器和系統、攻擊重要的民用設施、伏擊敵人以及散布謠言使敵軍混亂或産生誤判。 

  特殊偵察也是解放軍特種部隊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項任務中包括通過偵察和監視活動獲取或證實一些重要情報和信息。這一點與美國特種部隊或海灣戰爭期間聯軍特種部隊一樣。通常2至4名一組在敵人後方收集關于敵人實力、活動情况的情報。此外,這些深入敵後的特種部隊成員還會爲精確打擊指示和定位目標。此外,有時這些特種作戰部隊也會在演習中扮演“藍軍”以檢測普通部隊對抗特種部隊的能力。(來源:東方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