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本軍艦訪問中國港灣 如何看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05 10:02:55  


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編隊。(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環球時報刊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的文章說,挂著太陽旗的日本軍艦緩緩地駛入中國港口,甲板兩側站立著一排排日本士兵,這不是二戰時的景象,也不是電影中虛構的畫面,而是我們很快將要面對的真實場景。上周,中國國防部長訪問日本。中日雙方磋商了兩國武裝力量的交流事宜,幷對軍艦互訪事宜達成了協議。

  當日本軍艦開進中國的港灣時,我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呢?這幾天恰逢新學期開始,我私下問了幾位學生和周圍的朋友。盡管不少人都表示理解國家友好交往的舉措,但他們同時又表示,會有不那麽舒服的感覺,甚至有人說,這實在是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不難想象,中國民衆會以一種複雜的心態來看待這個變化。畢竟,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民族創痛的記憶、曆史的悲情,有很大一部分是與挂著太陽旗的軍艦或是挑著太陽旗的刺刀有關系的。而近幾年來,日本某些人對過去那場戰爭的認識和態度,又常常會引起國人的不滿。在這種情况下,中日兩國軍艦能否成功互訪,不僅是一個涉及到兩國政府層面的外交問題,也是對我們的民族心理的一次考驗。

  記得曾經聽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二戰結束沒多久,一位飽受法西斯折磨的比利時老戰士家中,來了幾位到比利時學習培訓的西德士兵。起初,這位老戰士在感情上怎麽也扭不過來,要不是礙于這些人是他兒子請來的,他一定會立刻把他們轟走。後來,在相互交談中,他了解到,許多德國老百姓都是被迫參戰的,戰爭也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與痛苦。而那些德國士兵聽老戰士講述了法西斯的暴行,臨走時一再表示,一定要投身于和平運動之中,讓戰爭遠離歐洲。由此,這位老戰士對德國人的看法才開始轉變。

  比起這位比利時老戰士的感情變化,德國人真正得到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所有那些在二戰中遭受法西斯侵略國家的人民的認同,經曆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包括軍事交流在內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全面交流,也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認同。改革開放之初,當日本商人來華投資建廠時,一些國人不也曾産生過厭惡之感嗎。隨著近30年的頻繁交往,現在國人對日商的態度已完全不同。

  中日之間在軍事上的釋懷顯然要更困難一些。正因爲如此,當前中日兩國達成的軍艦互訪共識,才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國際事件,也是一件能够對中日互信産生深遠影響的事件。從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中日軍事交流既與兩國政治關系密切相關,又遠遠滯後于政治關系,也落後于其他大國間的軍事關系。畢竟,中美、中俄、中歐等大國之間,早在幾年前都已實現了軍艦互訪。這種狀態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日本近年來在曆史問題上的認識,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抗議,由此阻礙了兩國政治關系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兩國長期存在的不信任感。

  此次雙方確立的軍艦互訪計劃首先將對建立和增强中日互信起到積極作用。信任源于交流、溝通和了解。軍艦互訪是打開建立信任大門的一把鑰匙。這對于兩國解决其他爭端問題,也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最大程度避免沖突的平台。  

  其次,軍事安全是一個非常敏感,也最能體現政治互信的合作領域。要實現中日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提升,不僅需要在文化、經濟、政治上保持頻繁的交流,也必須在包括軍艦互訪在內的軍事交流上邁出堅實的一步。兩軍關系的發展將會有利于兩國關系的進步。中日關系“解凍”于今年春季,軍艦互訪作爲一個信號,也許是這個金秋能收獲的珍貴果實。

  中日軍艦互訪是兩國軍事安全關系走向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追源曆史,一些國人可能會由此聯想到近代日本對我國土和海洋之侵略,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日兩國畢竟是“搬不走的鄰居”,作爲地區和國際上的兩個重要國家,中日兩國無論如何都要走出這一步。

  在和平與發展成爲國際社會主流的今天,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看待國際關系的視野也需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軍艦互訪只是消除兩國疑惑、提升相互信任的第一步,在未來的區域合作乃至國際事務等層次,比如,防止核擴散和非傳統安全的合作,中日兩國更迫切需要把這種誠意、善意,耐心和智慧繼續發揮下去。亞洲有足够大的空間容納兩大强國,相信中日兩國人民的內心和胸懷,亦會有足够大的空間來容納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未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