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據南方網報道,11月10日-14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記者赴汕頭、潮州開展主題採訪活動。南方網記者跟隨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汕頭,體驗這座充滿著“華僑”和“港口”印記的城市。
潮汕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
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它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承載了汕頭幾百年歷史風雲,是百載商埠的發祥地,也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如今公園西南邊的海岸線與一百多年前的岸線形狀仍基本一致。
“據不完全統計,從1960年汕頭市開埠到汕頭市改革開放前,有589萬人次的華僑從這裡登船出國,他們出去的時候望著家鄉最後的景象就是這裡。”站在西提公園的海濱木棧道上,西提公園管理所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關於僑批的故事:“我們常說,‘三江交匯,一紙黃昏’。其中,‘三江’指的是韓江、榕江、練江的交匯,而‘一紙黃昏’指的就是就是指華僑在海外寄回來的僑批。”
那麼,何為僑批?據悉,福建、廣東和海南三省,是我國的著名僑鄉。閩南人讀“信”為“批”,將“寄信”稱為“寄批”。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國內親人的書信、匯款票據等,稱為僑批,也稱為銀信,它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
2004年,汕頭僑批文物館成立,目前館藏僑批數量高達12萬份,這12萬份潮汕僑批,為2013年“中國僑批”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作出了應有的汕頭貢獻。
“僑批的初衷就是贍養眷屬,漸漸地它包含了很多感情的意義,如思鄉情懷、投資興業、公益慈善、保家衛國等等。”僑批文物館館長助理楊冬梅告訴記者:“僑批文物館藏有一封最長的僑批,寫了9頁共計3000多字,記錄了很多親情故事和歷史,從這些簡單的家書我們可看到,當時華人華僑在僑居國的生活狀況、活動情況及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