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南僑機工:不該被遺忘的衛國者
http://www.CRNTT.com   2020-01-12 14:17:45


四名南僑機工後人動情朗誦《祖國我來了》。(圖源:中新社)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據中國新聞網報道,陳達婭真正了解自己的父親,是在他去世13年之後。

  那是2000年秋天,陳達婭作為後人代表參加了“南僑機工重走滇緬公路”活動。當隊伍來到橫跨怒江的惠通橋邊,同行的老機工悲壯呼喊:“戰友們,我們來看你們了。”這一刻她意識到:無論是印象中沉默的父親,還是南僑機工這個群體,自己都需要重新了解。

  1939年,愛國僑領陳嘉庚發出“南僑總會第六號公告”,號召南洋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中國參加抗戰。華僑青年熱烈響應,先後9批共3200多人放棄優越生活,告別父母妻兒,回國支援抗戰。陳達婭的父親陳昭藻是第二批回國的南僑機工。

  “父親報名時已經39歲,他惟恐落選,把年齡改成了32歲。”陳達婭查閱大量檔案資料,一點點拼接出父親的經歷。“回國前,他的前妻已經病故,只有一個不滿10歲的女兒。他買了張船票把女兒寄養到海南,從此他們再沒相見。”

  陳達婭介紹說,從新加坡回國後,陳昭藻所在的隊伍在昆明停留一周旋即趕赴緬甸仰光,投入工作。“他們四人一組裝車,每天能裝兩輛以上的車。”

  自2004年起,陳達婭業餘時間幾乎都泡在歷史檔案中,她漸漸了解南僑機工群體更多的故事。資料顯示,從1939年到1942年,滇緬公路向中國各抗日戰場輸送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000餘輛汽車,被譽為抗戰運輸線上的“神行太保”。

  “很多人認為,犧牲的南僑機工占總數三分之一,複員回到南洋的機工占三分之一,這並不準確。”陳達婭說,通過考證發現,所謂三分之一機工複員回南洋,其中還包括了大量家屬,“事實上有近1800名機工在抗戰中壯烈犧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