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僑批:承載著南洋華僑的情感記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3 08:55:09


 
  兩封分別在1940和1941年由沙撈越古晉寄泉州南安拾都劉林鄉泉隆厝收的僑批,記載了因日本侵略戰爭期間,家批不能接續、生活十分困苦等飽受戰爭苦難的史實,同時安慰家人共度難關。

  第一封僑批寄於1940年7月,寫批人劉甫盈開頭寫有“托天庇佑”的文字。在那個戰爭年代,普通華僑更十分無助,只得祈求上天庇佑來保一家平安。僑批家書中提及,受戰爭影響,交通阻斷,船只不能通行,米糧短少,家庭生活困難等等,都反映了戰爭時期的真實狀況。劉甫盈提到他自己有把握按項逐月付寄,請居家放心。儘管生活困難,但“兩兒切當叫他入學堂讀書,青年時世必要詩書為重,以免日後成於廢人”。

  第二封寫於臨近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從書信可以知道,華僑家庭分居兩地,“戰爭時事,家批不能接贖[續]”,使得他們的生活更顯得“十二份[分]困苦,進退無路,入地無門”,只能“托天庇佑”,盼望“世界能得和平”;同時“日本放聲南進要攻新嘉[加]坡”,“日本如有實行南進,水陸不通無船可行,家庭必定困苦”,因此,本幫加寄款項,須要多準備米糧麥米。說明劉甫盈對戰爭時局的判斷和對家庭生活的安排是如此細致。

  雖然僑批已退出歷史舞台,但這些有溫度、含有感情的跨國兩地書,依然能勾起海外華僑華人對家鄉或祖地的無限情思,觸及心靈,喚醒記憶。可見,僑批雖然是家書,但如今真正成了全人類的記憶遺產。(作者:謝佳寧 黃清海,原文刊載於《福建僑報》“僑批故事”欄目)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