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隱於倫敦:“中國熱”的背影
http://www.CRNTT.com   2021-03-01 11:06:27


 
  18世紀末,卡洛琳王妃決定將“寶塔”改為托兒所,她自己在裡面帶大了幾個孤兒。坊間有指其中一個孩子實是她與一秘密愛人所生,但也僅停留於傳聞。為孤兒遮擋過風雨的“寶塔”,19世紀也為泰米爾的難民提供過栖身處。30年前,倫敦路易舍姆區政局接手已成為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建築的“寶塔”,不久便掛牌出售。一對建築師夫婦買下小樓,住了進去。如今“寶塔”所在的小路曲徑幽深,街名就叫“寶塔園”。門前的竹林掩不住屋頂的異域風情,路人經過,常被吸引駐足,但也知曉私人地盤不便久留,匆匆看幾眼,好奇心也就讓位給了禮貌。

  不久前在倫敦聖詹姆斯公園散步,一處河道旁有指示牌說明19世紀該處曾有過一座中國寶塔,可眼前只見水靜鵝飛。歷史上發生過什麼呢?原來,1814年時英格蘭慶祝對法戰爭結束,皇室決定計劃一場“和平慶典”。整場活動由英國發明家與火箭炮先驅威廉·康格裡夫來作部署。其中,他專門指定要在白金漢宮旁的聖詹姆斯公園內,用木頭建一座“優雅而高挑”的七層中國寶塔,塔上掛滿煤油點亮的燈籠,塔底的運河上還要搭一座油上明漆的中式橋。這樣設計是為了寶塔屹立在慶典煙火匯演的中央。慶典當晚皇室成員與平民百姓齊聚公園,園內樂隊齊奏,小吃攤邊煙火繚繞。可惜良宵短暫,木材、煙花與煤油燈這樣的易燃搭配,在午夜沒到時已演變成為災難:七層木塔頃刻起火,造成傷亡數人。到火勢被控制住時,寶塔燒得只剩下一層。旁邊的橋雖沒著火,但保留到1825年也被拆除。

  18世紀的“中國熱”顯然餘溫未盡。1842年,倫敦西區的“騎士橋”又為一次展覽建造起一座“中國亭”。後來亭子永久搬到了倫敦維多利亞公園內,可惜“二戰”期間被炸毀,到幾年前才重新仿造了一座。我曾專門到這座倫敦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公園裡看過。經過一道中式木橋後,河邊陡然出現了一座四角攢尖頂的亭子,綠梁紅柱好不惹眼。走近了聽見一陣喧嘩,亭裡搖搖晃晃走出三五人,留下亭內一地空啤酒瓶。不知從哪兒來的一只蛤蟆,跳進了草叢消失不見,一如當年那股“中國熱”,隨一江春水東流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