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英國華人媽媽開啟新媒體育兒時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11:47:31


讀書會活動參與者集體照。
 
  中英雙語國際化育兒平台

  華人媽媽在英國育兒,語言總是一道坎,中國孩子學外語,海外華裔學中文,都面臨方法學、環境挑戰、文化衝突等相似問題。“語言學習與教育國際工作坊”(以下簡稱“國際工作坊”)公眾號應運而生。

  “國際工作坊”的創辦人王冬瑩曾任北京新華社對外記者和全球環境研究所項目協調員,獲得過“志奮領”獎學金。在英國生子後,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開始去做個全職媽媽,從而也激發了她對育兒話題的寫作興趣以及對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在“國際工作坊”上很少有追求點擊量的標題黨文章。“我們的文章全部是原創,由公號向各國的父母,孩子以及教育、語言、社會、心理學界人士直接約稿,編輯和刊發。”

  “國際工作坊”的另一特點是,相當一部分文章以中英文雙語發表,且要求言之有物,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有意義的內容。雖然現在點擊量相對來說不算高,但王冬瑩覺得這些文章的價值是最高的。“喜歡看的就會一直看,不會像其它公眾號一樣,為了追求點擊量就用一個文不對題的標題去吸引人眼球,,如同教育需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文章過十年一樣會流傳。一篇文章,翻譯、校對、再找母語編輯改一遍,這樣來來回回就6、7遍了,質量能不高嗎?”王冬瑩說,“在我看來,如果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那人生已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如果寫作也成為一種習慣,那可算是到了一個最高的境界了。再者,如果寫的文章能給別人帶來正能量,並因此帶來好的變化,那這樣的人生應該是最快樂無比的了。所以,希望我們的文章和各類子項目能對讀者和群友的育兒、學習和生活帶來一些好的促進作用。”

  “國際工作坊”的線上欄目包括:“童書房”、“小小作家”、“群刊”,“親子綠色創意”、“萌娃猛語”等。公眾號還有一個配套的微信群,名為“海內外父母談孩子的語言學習和教育”。該群成員近200名,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父母以及相關業界人士,從60後到80後都有,群友的素質非常高。微信群起到了支持群刊發布,推廣公號以及為項目出謀劃策等作用。

  “國際工作坊”公號還不斷探索,開展一些線上和線下的項目。比如,邀請到畫家翁長江為全球的名小朋友開設了國際在線國畫班;在育兒心理等健康方面的專家也被邀請加入項目的微信群和大家討論問題。而“小小作家欄目”是將中國孩子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發表,培養孩子對寫作的興趣,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在女兒出生前,環境與公益曾是她的事業,因此,她的線上公益活動側重點多在原創公益上,這也是“國際工作坊”的立家之本。3月15日母親節,公眾號將舉辦名為“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家”的公益在線活動,有兒童朗讀跟環境保護有關的文章及影視欣賞等環節,希望有興趣的媽媽一起參加活動,共同交流。

  “英國養娃那些事兒”(微信號:UKkids)是創始於2014年9月的公眾號,這個以“方便在英國養娃的媽媽們更便捷地找到一切有關養娃信息”為宗旨的公號,分享諸如“帶娃去哪裡玩兒、去哪兒吃、有啥興趣班、啥又打折”等實用信息,短短幾個月內就吸引了近6000名粉絲。這個公眾號背後的運營團隊是三位北京老鄉、漂在英國養娃的媽媽:馬佳、魏萊和海一。

  “我們仨都是北京人、80後,分別畢業於北京四中、北師大實驗和人大附中。”相似的背景、經歷讓她們在英倫三島相識成為朋友。

  在QueenMary大學材料系獲得博士學位的馬佳,曾擔任助教、博士後研究員等,現在已有2個女兒。在小女兒降生後不久,馬佳因舍不得孩子獨自上幼兒園,2013年變成全職媽媽,閑暇時做做代購。嬌小的馬佳精力充沛,時常組織媽媽朋友們聚會、出游,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貼出的相關信息也受到朋友們歡迎。有朋友建議,何不把這些內容做成公眾號,讓更多人分享。馬佳是行動派,找來曾在媒體任職、現在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CouncilEngland)工作的魏萊,創建了“英國養娃那些事兒”。

  對魏萊來說,寫文章是她的愛好,已出版了兩本英國留學、游玩指南類書。她在英國碩士畢業後曾先後在媒體、博彩、學校、私營、事業單位工作。魏萊的女兒在2012年9月出生,產假期間她開始撰寫育兒相關的文章,所以和馬佳一拍即合。

  王海一是作為“第一寫手”加入的。在利物浦大學獲得人體免疫碩士的她,現在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福福8歲、二女兒佑佑3歲、小兒子達達1歲。大兒子2歲時,在利物浦大學生物醫學實驗室做科研工作的海一從全職轉為兼職。她喜歡寫作,寫過不少育兒博客和二十多萬字的回憶錄。她給“養娃那些事兒”投了好幾篇稿都被採用,之後受邀成為這個公號編輯團隊中的一員。

  三位媽媽各有擅長的領域,分工協作默契,現在公號有“育兒寶典”、“幹貨分享”、“帶娃哪裡去”、“帶娃看世界”、“媽媽訪談”、“折扣信息”等欄目,馬佳還特別關注英國兒童慈善活動,時常分享活動信息。她們表示,建這個公眾號的目標是:“讓娃生活豐富多彩,讓媽媽養娃更省心。”

  魏萊表示,現在公眾號發出的文章閱讀量基本都過千,很多媽媽也會投稿,雖然都是無償工作,不過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公號組織過'萬聖節孩子裝扮'、'春節寶寶秀'等線上投稿活動,受到媽媽群的積極響應,以後我們可能也會組織一些線下活動,”馬佳說,“在英國養娃不易,媽媽們對於信息分享都很有熱情。”

  為了便於討論選題和交流各類信息,海一通過微信建立了包括她們三位運營者、媽媽朋友們以及公號粉絲等在內的“英國養娃群”,現在群友已近350人。有不少學校、廣告商打聽是否能在“英國養娃那些事兒”的微信號或者群里打廣告,都被三位媽媽婉拒了,“我們希望這個平台就是純粹分享信息,如果對媽媽、寶寶有用的活動和信息,我們都支持。”

  公號也不時會推出英國母嬰產品的折扣信息,有不少中國或者海外讀者會向後台咨詢能否幫忙代購,那時做代購的馬佳會根據實際情況回復。不過她認為,現階段代購不會作為公眾號附加服務,不會用公號來做廣告。

  問及未來發展,三位媽媽一致表示,“英國養娃那些事兒”將繼續無償分享各類和育兒、親子相關的實用信息,豐富更多在英媽媽、寶寶的生活,這是她們堅持的“一份成就感”。

  媽媽的充電時光 學會自我欣賞

  “倫敦媽媽讀書會”是近來興起的又一華人媽媽“根據地”,這給時下蓬勃發展的社交新媒體群提供了一種冷靜思考,媽媽讀書會的發展、壯大,也恰是來自媽媽群內部的自我審視。

  讀書會發起人白鮮平在中英出版界有多年工作經歷。她曾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求學,畢業後先後任職於全國政協、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老公出國一年時,她辭職帶女兒來英團聚,結束MBA課程後進入Anness出版集團工作了7年,直到2012年辭職,開始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業餘做版代、寫作和翻譯。

  “作為一名語文老教師的女兒、一個愛書人和一個圖書出版從業人員”,白鮮平一直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不過她承認,很長一段時間,微信媽媽群的抱團很能給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奔波的自己情感安撫,群友們的支持對要適應媽媽角色的女性們提供了諸多實際幫助。

  “女兒和我丈夫偶爾抱怨,媽媽有些沉迷於社交媒體,當時我並不自覺,直到有次家中來了一位24小時沉湎於手機不與人對話交流的小留學生,我才驚覺自己的'醜陋姿態'。”她說,“喜歡看的書沒看多少,網絡對於時間的消磨卻很驚人。”於是她開始給自己設定上網時間,並有意識地讀書,在群里倡導媽媽們一起交流閱讀感受,立即贏得很多媽媽的響應。

  她認為,現代女性承擔撫育下一代責任的同時,也要懂得自我欣賞。“遺憾的是,身處異國他鄉,尤其是很多女性因各種因素成為全職媽媽時,這種自我欣賞的訴求似乎也快被忙碌生活所消磨了,而讀書會滿足了華人媽媽們的需求。”

  去年至今“倫敦媽媽讀書會”已經舉辦了5期,讀書會群友也增長到近300人。在白鮮平看來,英國華人媽媽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她們對文化的鑒賞能力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讀書會中得到釋放,同時也提升了讀書會的欣賞水平。用讀書會成員的話說,就是“每次都有驚喜,你永遠猜不到同伴會帶什麼精神食糧與大家共同分享”。

  她承認雖然讀書會也帶來一定壓力,“碰面時間快到時,就會逼自己看書速度要抓緊,不過這種壓力是正面的。付出與投入對等,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中,讀書讓我感到久違了的屬於自己的舒適和溫暖”。

  每次讀書會之後,參與者會將會議和推薦書目小結發布在“倫敦媽媽讀書會”博客上:londonreadingclub.wordpress.com,此外這個博客也成為群友發布讀書筆記、推薦分類書目的平台。

  據了解,除倫敦外,在劍橋、曼城等地也有類似的讀書會活動。白鮮平說,非常希望這樣的活動在英國各地能夠更大範圍地開展,也希望更多媽媽加入,讓自己的心靈有更好的栖息之所。“不管多忙,活動也會進行下去。因為這真的能讓媽媽們再次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為自己而活。”

  隨著天氣轉暖,白鮮平表示,將會設計更多活動,如講座分享、戶外交流等,滿足媽媽的交流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