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陳水扁別再用“這只是個案”擺脫責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7 09:31:16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楊姓更生人出獄後打死副教授一事震驚社會,陳水扁向外界辯稱這只是一個“個案”,外界不應該因此抹煞了更生人改過向上的心與意志;陳水扁說得沒錯,從人性本善的角度與塑造社會風氣的努力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認過悔罪、重新開始的機會,但副教授枉死也是事實,陳水扁的內心如何看待這樁不幸呢?

  就機率而言,受刑人減刑出獄與大學教授被亂拳打死,兩者之間確實未必有因果關係,就如陳水扁所說的,這是個案,嚴格說起來,每個犯罪案件都是個案,但個案背後是否有社會結構與人事時地物的相關聯結因素,則必須深入探討;一個受刑人出獄後如同喪心病狂地打死不相干的路人,或許是個案,但這段時間更生人暴力犯罪、自虐再犯、傷人傷己的事端不斷,顯示問題有集體的背景因素,而這些集體的背景因素中又有多少是和執政者行事魯莽有關呢?陳水扁及相關人員思考過嗎?

  社論說,遇害者的家屬表示願意原諒楊姓更生人,但不可否認的,整個事件對社會的衝擊太大,已經不只是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事而已了,事件引起社會的不安、憤怒,乃至於對更生人萌生了巨大的恐懼、排斥;陳水扁的減刑德政本來意在讓更多更生人有機會提早返回社會、過正常的生活,這需要監所、相關更生輔導、觀護機構、特別是受刑人的家庭與社會通力合作、做好準備,才辦得到,但如今社會對減刑出獄的更生人懷有負面的感受,根本不願意面對、更別說接納這些人,這對受刑人重返社會的過程,豈不是增加了更多挫折與障礙嗎?

  自認有心想要幫助更生人的陳水扁與相關負責人,是否想過自己的作為反而讓更生人的更生之路更顯崎嶇了呢?草率的政策幫不了更生人的忙,卻反而在社會大眾與更生人之間築起了一道更高大更深厚的牆,斷了更多有心向善改過的更生人的路,讓他們以後更難在社會立足,因為大家都被嚇到了;陳水扁與所有參與決策的政府人員,對此豈無責任?

  社論認為,為了讓人民安心,執政掌權者,必須要從這次減刑中得到教訓,特別是陳水扁應該要放下為自己辯護的滔滔雄詞,面對一個事實就是,這些年台灣治安惡化、人心詭詐,各式各樣變態的犯罪行為早已層出不窮,甚至連性犯罪都有年齡下降的趨勢,如安親班有中學男生性侵九歲女童,許多不幸事端就發生在家庭的屋簷下,母親男友性侵未成年女兒的事件,更是一日數起,顯示整個社會處在一種道德崩潰、人際關係崩盤的臨界點上,難道陳水扁可以說每件事都“只是”個案嗎?如果壞人做壞事只是個案,好人遇難只是倒楣活該,政府管不了個案,好人只能自立自強,那我們要這個政府幹嘛?天底下有這麼輕鬆的政府嗎?

  每件犯罪行為的背後固然有犯罪者個別的身心理與環境因素,但是做為執政者應該要理解,個案多了,其實就成為現象,而現象就有集體的背景因素存在,執政者應該努力去理解、釐清這些因素,並且努力除去這些因素,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過日子;如果只知躲避在所謂個案一詞的保護下,不肯虛心面對在社會質變過程中自己應該負起也可以負起的責任,那麼,執政掌權者就永遠沒有機會提升自我、改造社會。

  社論指出,近年來,社會各個角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犯罪行為,不要說社區常容易成為犯罪的場所,就連家庭也愈來愈不安全;一個副教授大白天行經有路人的道路都可以如此死於非命,顯示台灣人的身家性命實在是充滿了各種風險,人民生活的不安與恐懼,不是出入有專車接送、隨扈保護的達官貴人可以理解、可以想像的;要改善治安當然需要各種機制的配合與努力,但前提是執政的人要能夠謙卑地面對問題!就從不再用“個案”兩個字來逃避自省與責任開始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